【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雖然今年桃園縣桐花祭,以不設定主場地的觀念,讓社區參與更多活動設計,但桐花祭已接近尾聲了,少了大型活動的加持,似乎吸引外來客有限,學者就建議,要加入年輕人的創意,舉辦了11年的桐花祭,才能更有新意,進而帶動實質的社區商機。
民眾:「香格里拉(遊樂園),香格里拉,(桃園這邊的呢),桃園這邊喔,我知道苗栗那邊的。」
雖然是在桃園參加桐花祭活動,但問起民眾哪裡可以賞桐,他們的回答卻是苗栗的主場地,這樣的答案,讓桃園縣客務局有些尷尬,即使活動宣傳事先都做足,但還是拚不過民眾對於賞桐地點的認知。
這次桃園的桐花祭在活動前1個月,就由各社區自行設計特色商品,與規畫賞桐花行程,甚至配合整體行銷來宣傳,就是希望能加深,來訪遊客的印象,不過一整天下來,活動會場幾乎都是當地鄉親,而遊客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讓社區媽媽以及攤商受挫不少。
社區攤商 黃美貞:「無力感啦,因為看的人多沒有人買,這樣做起來會沒有那種價值,如果多一點人買,心情做起來也才會比較舒服。」
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黃玉琴:「就非常可惜是說,這些客人,他們怎麼不會想要來到這鄉下地區,這我們就非常的失望,希望說客委會今年可以,可以多多協助我們桃園,尤其這龍潭這邊的社區。」
有遊客指出,各社區的文創商品同質性過高,會讓民眾興趣缺缺,桃園縣客務局官員不諱言的指出,已經11年的桐花祭,似乎有走到瓶頸的階段,如何再次突破,是現在極積要解決的,目前客務局除了與社區結合,更與地方觀光產業結盟,或是開發桐花美食,藉由異業合作來行銷,學者建議客務局,平常就要多培養社區年輕人加入,不定期聽取社區還有學術界的建言,由產、官、學各方面一起努力,以求突破社區產業停滯的窘境。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 江明修:「長期來看的話,雖然說大家來這裡走一走,但就是說年輕人,有沒有感動到,比如說我們客家庄的年輕人,或是說外面不是客家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有喜歡這個地方嗎?還有就是願意回來貢獻客家庄,客家產業發展嗎?這些平常就應該來規畫。」
桃園縣客家事務局局長 賴俊宏:「每年都照這樣的方式來辦,我們也會擔心說這樣來辦,應該要有新的東西加進來,才會讓桐花祭,對我們客家這麼重要,這麼有意義的文化產業活動,可以越來越盛大,越來越好,所以應該要多元的加入,新的元素進來。」
龍潭鄉導覽協會理事長 徐榮俊:「人潮就是錢潮嗎?不一定,不過若是沒有人潮,要有錢潮一定比較難,當然希望說所有的人來到龍潭,可以來了解龍潭客家庄的特色的產業,來帶給大家,來真的藏富客庄,榮耀客庄。」
不少鄉親也認為,這樣「遍地開花」的行銷方式,雖然讓地方有主導權,但民眾賞桐花,似乎還是往較知名的竹、苗地區賞桐,社區吸引不了外來客,就算節目再精采,商品多物美價廉,依舊只有少數人知道,如何刺激消費及吸引外來客,成了桃園縣客家事務局要傷腦筋的問題,不然地方想破頭辦活動,但遊客終究還是在知名景點走馬看花,對地方產業一點幫助也沒有。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