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6期 2012/05/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人與客語之沒落

【文╱黃文斌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二生)】

 

  有一次辦理客語活動,一位熱心長者代為宣傳。結果事後寫信給我,他說:「我曾經傳簡訊給本地的客家鄉親9~10人,也打電話給其中三人,歡迎他們來參加,結果他們都没有來。這個年頭,好像要請人參與,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這位長者的慨嘆,本人深有同感。如同本校客家學院舉辦「2012年桃園客家月曁客家學院入新屋」活動,印製約二萬份宣傳單及海報,寄送上百個機關、學校、社團、社區協會及個人。投入不少人力、物力,結果參加人數實在不如預期。也許某些關鍵日期,與其他重要活動撞期,或有值得檢討之處;但由此可反映出,客家人不重視自己的語言文化活動,導致客家話益形沒落,良有以也。

  客語之沒落,當然與政府以前強力推行國語,打壓方言政策,要負絶大責任。但是當今語言政策已轉變,開始復育各族群方言多年,何以推行效果仍未如預期呢?

個人淺見如下:
一、政府政策執行不彰: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因,乃為政治上安撫妥協之用。相關執行單位,特別是地方政府及基層學校單位,原本事務就不少,對於新增的客家事務,多抱被動將就、應付了事心態。極少數地方政府主事者,由於乏善可陳,甚至剽竊地方社團執行紀錄,作為自己的年度工作績效,這種行為,應受調查及讉責才對。
二、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奴性心態未除:歷史上,由於客家人數多居於劣勢,為求生存,故常靠攏主流執政勢力,希望藉對朝廷效忠,而獲得較穏固的生存機會。因此也養成對權勢凡事效忠的奴隸心態。如今回歸正常民主,解除語言枷鎖,卻因過去長期被主流語言教化,人民雖可當家作主,心中的奴性猶不易消除,仍不習慣說客家話。多數四、五十歲以下的中堅人口,已失去了用客家話作日常溝通的能力,加上國語及閩南語的強勢壓力,「還是以國語或閩南語溝通較為順口」。在此情況之下,如何寄望這些已晋身為父母,本身客語就不甚熟練的中堅主力,與孩子們多講客家話呢?
三、運用主流語言的功利心態:由於學習強勢語言,為職場的重要生存條件,故客家人當然努力學習主流語言,如華語、閩南語、英語;對於不必依賴其生活的母語,當然認為可有可無。這也不能苛責客家人,為求生存溫飽,而對母語的短視近利,那管什麼母語傳承呢?

  檢討前述原因,部份受限於社會大環境因素,恐已無法扭轉。一般家庭,若有志於扭轉客語頹勢,仍需踏實地從根本上,多說基本客語做起,才能漸漸發揮母語傳承作用。

  一、重新喚醒客家人的自尊與靈魂:希望認同客家的客家人,大方地站出來,勇敢地說客家話。只有在日常生活上或公共場合,主動移轉功利主義心態於客家母語學習及傳承,找回客家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客家話才有希望傳給下一代。我在客家重點鄉鎮,多利用各種機會,如購物、問路等,主動講客語,尚有許多中、老年鄉親,不習慣用客語回答,經過多次「曉以大義」,說明客家話消亡的危機後,他/她們才「勉為其難」,跟我講客家話。
  二、主動要求客家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多說客家話。通常客家人在公眾場合,多使用國語,若不得已非說客語不可時,往往會先禮貌性地詢問大家一下,是否可以說客語,以示尊重。相反地,閩南籍人士,無論議會質詢、電視/電台受訪、表達意見時,大多毫不考慮是否有其他族群人士在場,而直接大方、自在地以閩南語表達,也不會管是否有人會聽不懂。但是當遇到客家人或原住民發言時,他們就大聲抗議「聽不懂」!可悲的是,自稱客家大縣的新竹縣,多數客家政治人物,面對多數自己的客家鄉親,仍不願說客家話,美其名曰:「尊重族群和諧」。這才叫人氣結!

  是故,本人認為客家話「起死回生」之根本問題,乃在於客家人的「客家意識」是否覺醒?為人父母或祖父母者,若缺乏客語傳承的觀念及行動,妄想靠政治人物,或小學每週一小時鄉土語言教育,則「客語在客家人口中被消滅」之嚴厲趨勢,也真是一種悲哀呢!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