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6期 2012/05/01出刊/ 半月刊

 

 

雜談台灣客家研究

【文/范毅誠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客家研究從清代的傳教士、客家團體為己正名,到羅香林等現代學者集大成。最近二十年來,台灣客家意識抬頭,許多文史工作者又重啟了客家研究。然而為了使客家研究更佳細緻,更經得起知識體系的驗證。也才出現將客家研究納入大學院系中,並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客家學。也因為納入了大學的知識體系,客家學的研究方式包含了習見的人文社會科學,如歷史、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分析等。而客家學也勢必受到當代學術思潮的衝擊,例如舊有的本質論就被建構論所取代。

  以往「客家」如同許多文化,被認為具有相當高的同質性。在本質論的影響下,它就「應該如何」。但從今日的田野調查可以發現,客家人之間,即便相距不遠,還是有相當高的異質性。

  客家學最重要的兩個研究內涵是「移民」與「族群」。客家族群因移居而往往身處與其他非漢文化交界的邊緣地帶。一如其他漢文化,客家人在移墾時,不同地區的客家移民之間也產生了差異性,這概由三種因素造成:一、自然環境的差異。二、移入的母文化本身的差異。三、受當地原住民文化的影響。

  第二種因素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第一種因素卻並不是「環境決定論」,不意味著某種環境就必然對人群造成某種影響,主因即在人類有「文化」這個變因。也可以反思並非特定族群就會選擇特定的居住地形,例如客家人並非一定就居住在丘陵地。第三種因素則是對以往「漢化」觀點的質疑。「漢化」的觀點不但忽視原住民的存在,台灣的學者也一度錯用了意指漢化的「涵化」定義。實則兩文化之間的互動是相互影響的。不可否認,某些地方的漢人習俗其實是受了當地民族的影響,但漢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其文化,並很容易納為其文化體系。而例如今日平埔族文化中形似漢化的部分,其實也是原住民在與漢人接觸的過程中,逐漸折衷而端出漢化的外貌。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