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4期 2012/04/01出刊/ 半月刊

 

 

閩客通婚對族群認同影響

【文/吳淑婷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婚姻」為人生中的大事,其為一對男女的結合,也可視為兩個家族的結合。在早期世代人們可能受到環境、地緣的限制,族群通婚似乎不普遍,現在因族群混居,族群間的通婚比例大幅提升。族群通婚可視為跨文化的結合,也是族群融合的方式之一。而族群通婚的家庭比族群內婚的家庭在家庭相處上有更多的不同之處,其可能在飲食習慣、宗教風俗與生活語言有許多相異與需磨合的地方。在家庭中,女性是其中之一的支柱,其扮演的角色是為人媳婦、為丈夫的太太與孩子的母親。然而,在各方面如此迴異的族群通婚的婚姻中,客家女性嫁入福佬家庭中,在漢人社會中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觀念,客家女性是否會因通婚關係,在逐漸融入福佬家庭生活的過程中,漸漸對原生家庭中族群認同產生改變,抑或是將原生家庭的客家族群的生活習慣帶入新家庭,產生另一種新的認同。

  在時代的潮流下,因交通便利,使得人們可以四處遊玩與居住,也發展出許多不同國家、不同種族或不同血統的戀情與婚姻。在台灣,福佬族群與客家族群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族群間的通婚也變的普遍,在通婚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其自己的族群身分認同的產生是否受混淆或影響值得探討。

  依據訪談結果可得知,族群認同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會因後來的婚姻關係而產生改變或動搖。在閩客通婚家庭中的子女,其在選擇族群認同上,是深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如在客家庄或閩南庄生活,則較認同自己是環境中的主流族群身分,另外如家中主流文化為閩南文化,則從小就認為自己是閩南人;如家中為客家文化較為強勢,或客家語言較常使用,則會認為自己是客家人。除此之外,母親在婚姻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子女在身份認同上受到環境的影響,其也會受到母親的影響。因此,在閩客通婚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其族群認同上並不會有模糊不清或混淆的現象,家庭成員會依據原生家庭所賦予的認知而產生自身的族群認同。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