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學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正眼看西方〉這篇文章對筆者來說,應該是在高中時期國文課本所讀到的,而就自身微弱的印象,龍應台老師應是要讀者能用最適當的想法和價值觀去看待西方文化,或是自己去辨別一個文化的諸多特質究竟是有哪些值得取法的,並非一味地盲從或是崇洋。當然該文主旨也可能不只如此,只是就「正眼看西方」這一詞,應該可以有更多種方式的解讀。
台北書林書局早自去年(2011年)11月23號起至今年提供「一生必讀的英詩十二講」講座,今年3月22號則安排了Walt Whitman及其作品,授課老師,即目前仍任教於政治大學英語系的陳超明教授,主要是想詮釋這位美國詩人表現「追求自我」的風格和歷程。至於授課過程的一開始則是播放了有一段時間的影片《春風化雨》,影片裡呈現了一位教英詩的教授在上課時,竟教全班學生把他們手上文學課本的介紹或引言這一頁犖犖大方地撕去,而且也想起筆者在首回撰電子報時便有提及東方和西方詩作各有其音步、節奏、格律、對仗的脈絡,但反而在這影片裡的老師也一樣要學生別去著墨在這些什麼音步格律的上頭,相對上也許他甚至於會要求或鼓勵學生,不管是在作詩或是看任一文學作品時,不要受限於太多教科書上的定義,而是適度地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
前一段這樣的陳述,也許早在英美文學史裡到了浪漫時期因為這樣的思想,所以詩的體裁除了諸如莎翁時便相當盛行的英國或義大利十四行詩、法國十九行詩、八韻體……,再搭配抑揚或揚抑幾音步等的文體,進一步有了嶄新的面貌,產生了「自由詩體」(free verse)。當然這樣詩體的產生並非指為了自由而自由,也是有些條件產生,然筆者於此不細述。至於在東方的語文裡,至少就個人所瞭解的,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便充分詮釋了針對同一件人事物若以不同的角度來看自有不同的風貌和心得,當然中國文學的重大變革,大概也是直到活在近代的胡適提倡白話運動才開始的吧!
筆者到目前為止陳述了諸多東西方的文學變革,主要也對客家文學的定位爭論未休而有些聯想。起先想提出自認為的基調,那就是因為客家族群和語言分佈其實未必只有在內地和台灣本島才有,在海外也有諸多地方使用客家語文,人口或許不如閩南語的多,然分佈遠比閩南語廣泛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是否「客家文學」就應和閩語或閩南文學一樣,都要同屬於所謂「台灣文學」的範疇做討論?其它海外諸國是否有客家相關的文學發展,筆者尚未得知,不過至少在中國大陸內地確實也有不少客家文學的作品,所以是否「客家文學」就一定要限制在「台灣文學」的框架去玩味或探討?應還有相當的思考空間。
再者則是「客家文學」的定位何以好一段時日下來仍爭論不休的情形──文字語言表達的問題。若是純粹漢字書寫的問題筆者欲於下回討論,但主要是提出幾位先進的觀點,其中羅肇錦老師就曾提出只要以客家思維創作,並且情感不脫離客家社會文化即可屬之。而彭瑞金老師則提出有些類似但也有點條件的說法,那就是不見得客家作家都從事客家文學的創作。就筆者個人的看法,認為這樣的思維已算是相當開化而且寬廣。也是有另一類型的作品,則是全文用客語漢字書寫,若再配合寫作時的生活或情感也不離客家,確實是可以讓整個作品更完美!不過若是有點意識型態的堅持,因為用一般華語文來書寫而去否定客家文學的本質,個人反倒覺得無意義和必要。除了可能會產生在文學意境和字體表達之間拔河的問題,可別忘了,鍾理和先生諸多作品雖說是華語文所作,但這些作品在客家文學的經典和雋永,是難以撼動、屹立不搖的。
另外,對文學的不重視,算是在台灣內部普遍的可悲現象。先前筆者便一再強調,「重理工輕人文」的狀況下,就是價值觀墮落和道德淪喪的伴隨。當然也不是每位作家都多清高,但這特殊的「文用」功能,倒很少人事物能取而代之。至於何謂台灣的主體本質?本身以為似乎從連雅堂先生〈台灣通史序〉裡透露「臺灣固無史矣」這樣的時間點至今,畢竟經歷許多的外爭奪、內紛擾,一時間個人也難道出個所以然來,但不變的重點是,適切地並勇於「追求自我,肯定異己,包容多元」,應可謂客家文學界的共業。
心得來源:
1. 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陳超明教授之「一生必讀的英詩十二講」 台北書林書局
2. 3.5文學篇 彭欽清、王子堯撰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徐正光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