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伶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ㄧ生)】
去年年底,參加了東勢大埔的田野調查,主要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體驗實際田調的情況。課堂上,事先利用詹伯慧《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說明田調時的調查要點及注意事項,也說明田調結束,應如何整理調查回來的語料。老師講得很清楚,只是我們僅對「田野調查」四個字熟悉,對其含義卻感到陌生,直到實際調查才了解。
田野調查當天,在遊覽車上大家很輕鬆。但到了目的地,實際面對發音人時,仍不免緊張。從介紹彼此、詢問發音人基本資料,到進入字表確認調值,問了發音人後,才發現自己準備不夠,無法應付突發的狀況。比方有些字發音人的所發出的音,並非該字本身所具有的調類,就不知該如何繼續。說是手忙腳亂,還真不為過。
確定調值之後,開始問調查字表裡的「字」。將想要問的「字」,放入詞彙的後字,以確保該字不會因連讀而變調。請發音人發音時,覺得有些字的調值很奇怪。但在事後整理聽錄音時,會發現只要調值無誤,接下來聽語料就很容易上手,速度也會隨之加快。當然也很容易發現發音人的發音是否有誤,但在田調當時卻無法做到如此的能力。
還好大埔腔和四縣腔差異不大。在實際田調時只要有些不確定的音,就馬上請發音人再發一次,當然也很謝謝發音人劉老師的配合,不但不厭其煩的重覆我們想要知道的字音,還有辦法見招拆招應付我們好幾位同學的連環攻勢。當然還要謝謝二年級學長學姐給予的幫忙,以及四年級學長姐的在旁協助。
很感謝客語所有熱心付出的學長姐們,不但讓我們在一年級時,能有機會實際感受田調的意義。加上這次以分組的方式完成田調,分擔各組的田調量,仍能了解田調要得到的資料是什麼。進而如何整理語料,成為有用的資訊。在這次以學習性質為重的同時,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未來論文寫作的田野調查,更是要注意很多的細節,才不致讓調查的語料成為無法利用的垃圾,而語料的整理也將比這次辛苦,如同學長姐形容的像身處在地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