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4期 2012/04/01出刊/ 半月刊

 

 

軟硬體整合慢 廣興客家園區難啟動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台東縣關山鎮多年來一直努力爭取經費,要將電光部落客籍人口較集中的廣興地區,規畫為「客家聚落文化區」,目前已經向客委會申請到第一期工程款100萬元,要以當地居民稱為「蘇家土樓」的老伙房為中心,修整伙房圍牆並完成意象路標,二期工程修繕建築主體經費也進入審核階段,但是地方人口老化,缺乏整合資源能力的企畫人才,即使未來完成硬體建設,該如何營運與發揮其文化價值,是一大難題。 

  關山鎮電光社區台197線17公里處豎立起醒目的路標,加上沿路有桐花造形圍牆,清楚的讓遊客知道廣興聚落到了,這些路口意象的完工,也讓當地在假日時偶爾有觀光客到訪,然而這座有53年歷史的蘇家伙房,雖然被認為是當地客家族群的文化地標,現階段卻仍然無法呈現出更豐富的元素,吸引往來過客駐足。 

  電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彭淼泉:「他們經常是來到這裡看一看,可以說就是上一下廁所,對地方的經濟,事實上是沒有多大的幫助。」 

  關山鎮公所從民國95年開始,將有20戶居民的廣興地區規畫為客家聚落園區,希望保留這個部落中的客家庄,並且發展文化觀光,因此在4年前,向當時的行政院客委會提出總工程經費,4千萬元的整體建設規畫案,雖然第一期工程在去年夏天時,順利完成設置意象路標與蘇家伙房前面圍牆的修整,只不過比起硬體設施改善進度緩慢,如何具體實現廣興地區營造出單項聚落的願景,更是地方一大問題。 

  關山鎮公所祕書 吳昌暾:「聽到北埔或是到屏東萬巒、高雄美濃,就知道那邊是客家人的意思,我們東部,在很多西部的民眾來看,對我們台東、花蓮留有一個印象就是原住民文化比較大,我們客家聚落又在原住民部落的旁邊,所以我們一直朝這個方向來跟客委會爭取。」 

  台東縣文化處藝文推廣科長 胡青松:「文化為題材,然後推廣到觀光的領域,毫無疑問是如此的,但是發展這個部分來講的話,整個系統還是在客家文化裡面,去被強調,其實這就是一個行銷的策略問題了。」 

  雖然目前關山鎮公所,已經將蘇家伙房納入環鎮單車道的據點之一,儘管地方人士有心,鎮公所也不吝出力,居民仍有疑慮,擔心廣興地區的硬體設施就算修整完成,如果沒有新的力量注入活化,作為當地客家族群的文化象徵,蘇家伙房恐怕未來只能淪為單車客的休息站而已。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