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文斌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客家人以前多居住在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生活困難。各項必需物品除了自給自足外,就是靠向外購得,因此養成刻苦耐勞、省吃儉用的習慣。許多生活物品,都是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為止。和其他族群相處時,容易被說成小氣、吝嗇,一部份造成客家人自卑心理。在現代工商業高度發達的社會,由於人們過度貪婪消費,追求經濟成長,造成當今全球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導致的各種水災、旱災….。如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製作之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情況,世界各國,皆面臨永續環境保護的重大課題。
雖然政府及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大家重視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方案要大家配合。如垃圾減量、節省水電能源、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綠色建築槪念等。各種措施看似具體,實行起來,卻離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人們大多說得多,做得少。看樣子,人類非到最後關頭,還是無法覺醒。但往往到最後關頭,就來不及了。這也是人類的宿命,為了眼前的生活,哪管未來幾年甚至數十、百年後的後代呢?
看來最有環保槪念的是,以前客家人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如大量運用在地木材、竹子、藤條建造木屋/竹屋,製作傢俱、農具、家用燃料等。當然部份作法在現今都巿生活中,可能無法派上用場,但「節約」的槪念,仍可大量推廣。尤其省吃儉用的生活習慣,在講究物慾享受的功利社會中,更是符合環保救地球的一股清流,一種美德,值得大力推廣。
最近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問題,鬧得沸沸揚揚。這與2006年聯合國的研究報告「全球暖化重要問題之一,即為飼養牲畜(尤以飼養牛隻為最)時產生的甲烷(放屁)為破壞大氣臭氧層的主因之一。」相互輝映。再者,台灣每位國民平均製造廢物量,在全世界評比中,名列前茅,特別是塑膠類製品(如塑膠袋)的使用,達到極度氾濫程度(如下大雨造成水災時,到處可見漂流的塑膠袋垃圾)。是故,客家人以前省吃儉用的習慣,若能獲得大力推廣,對減輕地球環境污染程度,應有相當貢獻。
綜上所述,為了我們大家自身的安危、全人類的未來及地球資源永續利用,誠摯地呼籲大家,平時儘量做到:
- 少吃肉!
- 少開車!
- 少浪費!
- 少用(或重複使用)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