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2期 2012/03/01出刊/ 半月刊

 

 

中國家庭的延續

【文/葉人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中國傳統中對於子嗣非常的重視,認為這攸關整個家族的傳承,因此香火不能斷絕。在楊懋春的《中國家庭與倫理》一書中所作的討論,可引領我們略窺這種想法的來源。他認為,傳統的中國人最重視自己的來源或根,自己的來源或根是蘊藏在歷代相傳的祖先血統中;血統是由子女而得延續,而這種根的概念源自於生物性的觀察。人類在生命的循環中,要面對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然而死亡卻是每個生命不得不處理的必然。對於世間的眷戀,使得人們開始思考永存與不朽的意義。方術之士對於仙丹靈藥的追求,希望取得肉身不死的管道,另外也有鬼與靈魂的說法產生,讓死亡除去空洞的虛無,以此得到安慰。而也有思想家提出精神上的永續,如道家、老莊的思想中,精神不會消滅、死亡,而是換個型態存在著;儒家更有「三不朽」的指標存在。但是前者的說法不容易為世人所理解,而後者則要高一層的社會地位,才能有機會能達到。在這些說法下,生物性的延續是直覺的,比起前面任何一種都容易為人信服。在對於植物的生命觀察下,縱使野火燒盡,仍是春風吹又生。在這樣的年復一年生生不息之下,雖說延續的並非同一株植物本身,但是它的生命看似延續不斷。因此推論,幼子可以被視為父母生命的延續。而劉黎明所著《血脈:祠堂.靈牌.家譜的傳承血親習俗》所言亦可與此相呼應,他提到「血」在先民的眼中具有神聖之力。在古代,血具有驅邪的力量,祭祀時亦以此獻祭,而在諸侯會盟時「歃血為盟」是必要的動作,因為經過飲牲血的程序後,違背所立誓言將受到神靈的嚴厲懲罰。會如此,源自對於自身之血的崇拜,人似乎因為血液流動而活著,與生命相繫,所以這體現了先民最本能的生存願望。而以樸素的直觀感覺,血具有一脈相承的特性;人類自己進行的再生產,就是以血脈傳承不斷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原始之時,人類的社會連繫主要是自己與氏族之間的關係,而氏族就是血緣的表現,人們憑此結合為一個個社會群體,而和自己有關聯的這些人是最重要的,以此,漸漸形成了「家族至上主義」,並在氏族單位的基礎上再一步的形成父系家長制,之後演變為規定嚴格的宗法制度。經過以上的源流,宗祠、宗廟、昭穆制度…等,都是在其中慢慢衍生出的儀式相關。

  在這樣看來,擁有子嗣不只是個人的選擇,而是攸關整個家族的傳承,如洪麗完所言:「…傳統社會的婚姻關係…目地不在於為個人的愛情有所歸,而是為了家庭的延續工作」;孟子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都可見「有後代」這件事被看得極重;在《大戴禮記》中,無子就能構成休妻條件。這些話語的流傳,可看出「生育」是家庭必達成的任務,若不能完成,甚至會被扣上「不孝」的大帽子。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劉振榮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古佳惠
◆ 編 輯 群/ 張伊珊、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