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花蓮縣有30多位客家鄉親,將珍藏多年具有歷史意義且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的古文物捐贈給客家事務處,未來花蓮客家事務處也將成立專門的展示館,呈現這些和早期客家生活息息相關的常民文化。
300多件由鄉親們捐贈的古文物,幾乎擺滿了客家事務處展示空間,裡面有竹製的搖籃,阻擋風雨的蓑衣,腳踏式縫紉機以及這個非常少見的香茅油蒸餾管和老式照相機,而這些與食衣住行甚至育樂相關的古文物,可說是常民文化最好的見證。
古物收藏發起人 范振城:「從93年開始找這些東西全部收集起來,差不多300多件文物,捐贈的人數大約有30多人,捐最多的大約有40多件,裡面有以前先民所使用的犁耙這些,日常生活床等用品都有。」
這把像鏟土用具的竹器,是現年80歲的竹編老師傅黃貴春親手做的,而這在早期務農時代,可說是清除稻穀上,一種叫「背屎蟲」的利器。
竹編老師傅 黃貴春:「為什麼叫背屎蟲,因為蟲子的背後有屎,會把穀子吃掉,就用這個來清除,蟲和卵就會在裡面。」
客家事務處表示,這些古文化將過去客家人的生活一一呈現出來,非常具有歷史價值,而未來則將在客家文化館規畫固定的展示空間,透過文物器具,讓民眾一窺客家族群生活方式的演進。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