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布袋戲是台灣的傳統藝術,布袋戲的表演向來就以福佬話為主,很少人知道布袋戲也能用客語發音,而山宛然布袋戲就是客家布袋戲的代表之一。團長黃武山是新竹的客家子弟,國小開始跟著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李傳燦習藝20年,受到老師的鼓勵後,開始把客家的語言、音樂、文化融入偶劇中,賦予傳統布袋戲新生命。
「觀眾朋友大家好,大家好,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山宛然是台灣客家布袋戲中,其中一個代表,他的團長黃武山從小就開始學,怎麼操弄布袋戲偶,因此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但當時怎麼會想要把布袋戲,跟客家做結合?
山宛然布袋戲團長 黃武山:「其實這個布袋戲的戲偶,非常吸引小朋友,我就想布袋戲,它是一個多元的(表演),你可以把福佬的、京劇的、客家的,全部加進去,包括音樂、語言,你全都可以(加進去),小朋友最喜歡看操弄布袋戲的戲偶,因此你可以把客家語言、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戲裡面。」
不僅對布袋戲執著,身為客家子弟的黃武山,更想傳承自己的母語,為了讓表演更多元,他在演出中也穿插華語、福佬話、英文等,再加上現代劇場元素,賦予戲偶們新生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看布袋戲。
山宛然布袋戲團長 黃武山:「(小朋友)沒有去接觸,因此你在大學、高中就進不去這個領域,就只能接受流行文化,所以就要從小讓他知道(布袋戲)。」
年紀輕輕的黃武山卻是從事傳統表演藝術,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在2002年成立後,以傳統客家三腳採茶戲出發,黃武山要以布袋戲走入台灣各鄉鎮,繼續將這項傳統藝術,推廣到更多學校、社區,實踐處處有劇場的理想。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