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學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註) 續第148期電子報後生部落格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148/paper.html
回顧本連載的電子報,內容多半以東西方不同地域的事件、文化和等等來詮釋目前客家傳承的問題和危機,諸多生死交關、寂寞難耐、創傷難癒的內容,勢必不堪入目,也抱歉傷了看倌的雙眼。不過實在別看目前大約十來年間客家學越來越有了樣子而且成了顯學,其實要投入的地方還真的太多,也永遠不嫌夠!到目前已提及的狀況若要切合標題地簡單言之,無非是資深的要角「生死交關」、甚至逝者己矣,當今艱苦傳承因求助無門而「寂寞難耐」,進而造成整體文化千瘡百孔、「創傷難癒」。
這回筆者選擇可能和先前稍有不同的層面來做發揮。相較於以往以東西文化、文學、歷史等的主軸元素,其實筆者對翻譯更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學術會、研討會的參與以增強自己的專業並做觀念更新則更不在話下。只是若論及翻譯,一來本身尚未想著墨在方言和其它語做互譯的問題,再則反而是進一步評判大多人對翻譯和語言的錯誤認知,並延伸在國內語言政策的問題。當然一旦談下去,內容或許和客家相關議題有所偏離,但實際上仍有相當多值得借鏡之處。
暫且先簡單更正大多人的錯誤認知,即類似「法國人一定就會說法語、客家人就一定會說客家話」的觀念,容筆者說得不客氣,這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在這點上不用太多什麼理論或學術專業去佐證,壓根兒就是常識,何不妨試想自己打從娘胎出生下來開始學習語言的歷程,可說長久也實在不易,難道自己的父母對我們在兩三歲上下時的語言學習,有嚴苛到怎麼學都學不會就有什麼體罰或處份嗎?早在戰國時代的孟子曾談到〈一傅眾咻〉,儘管這篇文主要是說明專心致志的重要性,但也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難以小覷。基本上一個人學習語言來說,學習和教導的對象環境都不可忽視。當前有些投入客家傳承稍資深或年長的人,對多數年輕族群所說的客話不乏帶有輕蔑和揶揄的口吻,可事實上這類人的心態多半有無知的本位性,或是認為別家的狀況和自己的一樣之類的。當然本身也遇過晚輩很想也願意學客語反而長輩不教不說的,所以究竟是長輩的錯還是後生晚輩應扛的原罪?尚望讀者自行公評!
再來則提到關於台灣和翻譯相關的生態,當然也牽涉到已有推行的翻譯考試制度和其它語言政策的問題。截至今年一月14、15號於輔大跨文所主辦的「口筆譯教學研討會」,主要由輔大、台師大、長榮大學三校輪辦,然筆者於近日從台師大翻譯所的廖柏森教授得知,明年由文藻來承辦,並自此開始包括彰師大、高一科大總共六校共同輪流承辦。再則簡介「台灣翻譯研討會」,主要則在去年易名為「國家教育研究院」(前身即「國立編譯館」)主辦,到目前主要研討近四、五年內教育部辦過的翻譯考試,以及問題的檢討。當然上述提及的彰師大,亦獨立於06年起每年舉辦綜合教學、語言學、文學、翻譯的研討會。
最後淺談目前台灣的語言政策的影響,筆者於這回在輔大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曾做了首次的提問,乃針對邱榮金老師所做的評論來闡述培育非英語的口譯人才之困難。當時第一時間是想到是否和國內對外語教學比較偏重英語有關,又尤其不消提現在連小學都排英語課程,在早期國中開始就要有英語課,至於第二外語課也只是到目前在高中時才配到少數時數。後來邱教授的回應則比較傾向學生或老師自己要再多投入心力的問題,本身原本是持同意的看法,但後來稍加思索後又有其它考量,主要是假若以中學生的立場來說,不可能只學語言,其它自然和社會科直接輕忽。即使上了大專院校有分系所,亦可發現排課的內容除了和純語文相關的學科,鮮少聽聞語文系所的學生還能學到非語文的領域(若學生自主除外)。因此專攻的語文在尚未和其它專長領域有結合,長期下來對大體制的配合,方使筆者以為皆為非英語的專業口譯難以培育之主因。至於專業語文的教學、對翻譯考試制度、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發表會等等的述評,因限於時間和篇幅,容待下回詮釋。
※ 部份心得來源:
10. 第九屆起口筆譯教學研討會 輔大、台師大、長榮大學
11. 每屆台灣翻譯研討會 國家教育研究院(前身為國立編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