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50期 2012/02/01出刊/ 半月刊

 

 

「捕鳥籠」誘捕野鴿 客家傳統捕鴿獵具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花蓮縣吉安鄉仁安村19鄰,有一群當年自桃園龍潭移民來此的客家人聚集在此,他們居住的地點,雖然不在客家人密集的區域,但是他們卻保有一種傳統的客家休閒娛樂「捕鳥籠」,和一般客家人唱山歌、玩樂器的休閒截然不同,究竟什麼是「捕鳥籠」?一起來看看。

  「裡面是抓珠頸斑鳩,這網子拉起來,香枝加上去,他們打架壓到圓盤,網子就蓋下來,鳥就被關在裡面。」

  仁安村19鄰鄰長邱志武,利用閒暇的時間,正在製作捕鳥器具「捕鳥籠」,在邱志武的鳥屋內外,掛滿了這樣的捕鳥籠,而且裡面都有一隻珠頸斑鳩,不過這些珠頸斑鳩可都是經過訓練,目的就是要誘捕其牠的珠頸斑鳩。

  鄰長 邱志武:「裡面養一隻珠頸斑鳩,訓練做鳥媒,提出去外面,就可以抓鳥了,這捕鳥籠的用途就是這樣子。」

  從國中就開始玩捕鳥籠的邱志武,現在除了自己玩之外,也幫人製作捕鳥籠,住在海岸山脈的好友范光福,也是玩捕鳥籠的同好,令人意外的是,根據當地耆老表示,這個在客家庄很難看得到的獵具,其實是早期客家人的休閒娛樂之一。

  民眾 范光福:「這就是我們客家人紓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我們玩這個東西,他有一個窗口,他是一種寵物的一種,早期客家人很勤儉,他是一種對寵物的一種尊敬,我們在山上,抓回來的珠頸斑鳩來說,我們關在裡面,他早晨會叫,吃午餐晚餐都會叫,所以說這東西和人很近,他很有人性,我們養他來說,手一舉起來,他會跟你打招呼。」

  邱志武表示,這種捕鳥籠最傳統的作法,外圍是利用龍眼葉,要包覆10多層,骨架則是用番石榴和鐵絲做成,非常耐用,但由於龍眼葉要在農曆10月半以後才有,取得不易,現在都改為用紗網來覆蓋,而這項來自桃竹苗原鄉的客家休閒娛樂,經過二次移民,如今在花蓮地區大約有5、60人,還承襲了這個傳統活動。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