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珮菱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二)】
近日,有幸拜訪位於龍潭鄉的高原社區發展協會,與黃理事長有較為深入的交流,收穫良多,對於理事長的領導風格及協會內成員的制度化分工由衷欽佩,以下先簡單介紹本次客委會計畫歸納獲得的研究成果,再藉由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的實例分享,希望以其作為各社區發展協會學習的標竿。
社區總體營造之推動旨在希望以社區為單位,透過社區居民以「民主參與」、「由下而上」的決策及執行模式,解決社區問題,建構社區願景(陳錦煌、翁文蒂,2003),同時,也希望透過社區間相互學習,以發揮加乘綜效。陳定銘、吳珮菱(2011)研究認為社區發展協會內部社會連帶所形成的社會資本有助於社區發展協會外部社會連帶的建立與維持,當社區發展協會內部的社會資本程度越堅實,其內部成員間自然會形成對社區發展的願景,對於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與對外連結有相當之助益。詳言之,研究認為社區發展協會內部意識的凝聚,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領導者有極大相關,社區發展協會的動與不動,端視社區發展協會領導者對於社區發展協會的積極領導或消極領導而定;除此之外,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同樣也影響了社區發展協會內部的社會連帶,對於社會資本的形成影響甚鉅。
本次拜訪對象--龍潭鄉的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原本即位於客委會公布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域,鄉內客家人口數眾,黃理事長主導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也特別強調客家精神的發揚,她說:「我們強調的是客家精神,客家精神就是堅苦耐勞,勤儉持家」,因為堅苦耐勞,他們克服先天環境限制,在貧脊的紅土上種植茶葉、發展磚業;因為勤儉持家,他們將家中不用的衣、物回收,發揮創意重新賦予舊物新生命,也利用閒置空間種花種菜,改善環境,同時賦予空地第二春。目前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已經成熟到每年接待來自台灣各地不同的組織協會到社區發展協會中參訪,他們與各社區發展協會的接觸頻繁也樂於和其他社區發展協會分享社區經營之道。惟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的成功可以歸納成兩部分:(一)理事長的領導風格、(二)協會內成員的制度化分工。高原社區發展協會的黃理事長,領導風格積極、熱情與自信,這種個性帶動了社區成員,使成員會主動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彼此間容易凝聚社區意識;並且社區成員間制度化的分工,發揮強化社區發展協會運作規範的功效,從研究中看來,兩者皆有利於社會資本的凝聚,讓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內部運作更順暢且對外與其他社區發展協會間能發展出好的網絡連結。輔以高原社區平時的運作相對照能發現,理事長平時就致力於培養社區民眾的社區認同,其以「社區人做社區事」作為座右銘,強調老中青幼各代福利活動的舉辦,同時也藉此培養社區人才,每當理事長舉辦活動時,社區民眾能主動變成社會網絡,主動協助社區,這種人力的社會資本即是高原社區向外互動時最好的資源,如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在辦理社區體驗營活動時,其解說員就會自然透過社區中年輕人形成,如此強大的社會資本,對於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向外形成社會網絡即是種無形的助益。
綜而言之,本文章以高原社區發展協會作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模範,是因為協會理事長的領導風格積極、主動並且協會成員呈現制度化分工狀態,其不但能讓社區發展協會內部運作更順暢,並且對外與其他社區發展協會間也能發展出好的網絡連結,是一個值得學習參考的社區發展協會。
圖一、回收創新舊物新生 圖二、社區成員專業分工
圖三、觀摩參訪經驗分享 圖四、風車地標指引方向
參考文獻
陳錦煌、翁文蒂(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2(3)。
陳定銘、吳珮菱(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社會資本之研究-以社會網絡分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