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ㄧ生)】
進入客家語文研究所以來,漢語音韻史是這學期第一次所接觸的課程,對此門課不甚了解,剛開始有些難度聽不懂,不過經老師以循序漸近、由簡到繁、從淺到深的教導方式,由最初的語音發聲部位,唇、齒、舌尖、舌面、舌根、喉練習發音開始,到清濁聲母及聲調的演變過程,讓我逐漸了解到漢語音韻史的基本概念。
按漢語音韻史中的敘述,北京的陰平只包括古平聲的清聲母字,以及一些少數的古入聲的清聲母字;而它的陽平也只是包括古平聲的濁聲母字,以及古入聲的濁聲母字和少數的清聲母字。至於說北京的去聲比古去聲的範圍還大,但是它的上聲就比古上聲的範圍還要小,它的上聲包括古上聲的清聲母字和濁聲母字,以及少數古入聲的清聲母字,而它的去聲卻包括了古去聲的全部,還有古上聲的全濁聲母字和古入聲的次濁聲母字,及少數的清母字。
根據古調類演變,到現在的北京話,平歸陽平,上去入歸去聲,所以古平上去入,只剩下陽平和去聲兩個調類。還有今音是不送氣的陽平,都是古代的入聲字,所以,陽平加上不送氣聲母便等於古入聲字。
感謝鄭曉峰老師在漢語音韻學識上的教導,讓我在漢語音韻上的知識獲益良多,在音韻上打下了一些基礎,相信對以後的客語研究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