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伊珊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提要﹞本文提出客家話有近百個常用詞跟苗瑤語、壯侗語有淵源關係,並論證了客家話是北方漢人南遷到達閩粵贛交界地區後,跟當地土著畬族產生文化互動而融合形成的,而並非像傳統學術界所認為的完全是北方漢語的線性「移植」。
一、研究範圍:
本文從族群互動,語言接觸及與地域文化特徵的關係角度,對客、畬族群及方言文化的形成,及其與中原漢文化及周邊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作一個嘗試性的分析和討論,以期建立一種方言文化特徵與地域文化傳統,及族群互動有密切的族群關係與語言演變。
早期北方漢人跟南方土著民族之間的文化涵化,即作為「主流文化」的北方漢文化南遷後的「地方化」的情況。
※畬族來源是多元的,由三個層面組成:
- 苗瑤語族,即所謂的洞庭湖的「苗蠻」。
- 壯侗語族,即所謂古越人的後裔。
- 歷史上多次南遷的北方人。
二、研究方法:
主張用「非線性理論」解釋方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重視族群互動、地域文化傳統,或文化底層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說明:
本文所選客家話代表點:連城、長汀代表閩西區客家話;梅縣代表粵東區客家
話。這些點基本上可以反映整個客家話的語言特徵。本文所選比較的詞匯(彙),
即為常用的客家話特色詞,反映客家話的口語傳統,而非文讀系統。
(下期電子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