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珮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車子緩緩駛入客家氣氛濃厚的新竹縣,路旁綠意盎然的大樹隨風搖擺,發出的聲響,輕聲地跟拜訪這座城市的人打招呼;街邊低矮的房屋,優雅地表現出當地純樸民風的氣質。走過蜿蜒的小道,穿過羊腸小徑,進入古早味飄香的北埔老街。
與新竹縣其他的地區比起來,北埔算是比較晚開發的地區,映入眼簾的建築,似乎講求防風聚氣,而蜿蜒的小路及路旁竹叢,打造出建築物的防禦功能。而從街道的命名,房屋的格局,說明了客家人篤信風水的信仰。通往以慈天宮為中心的老街,沿途陣陣的香味撲鼻而來,引導我們的,不是擁擠的人潮,也不是當地的導遊,而是那股久違的花生糖香氣及柿餅淡淡的清香。
曾是清朝時期北埔最熱鬧的商業中心,近年來發展成新竹地區著名的觀光景點,經過數十個寒冬交替,人事已非,建築物也不盡是原本的風貌,但卻在廟前這一排保留舊廟的矮屋中,想像著過去人們在廟前忙碌的樣子,緩緩醞釀著客家人在此區的生活經驗。
站在老街中,看著身旁人來人往的觀光人們,聽著叫賣的小販操著親切的客家的口音,在這珍藏著歷史風味的街道中,找到不少孩童時期的記憶,不禁憶起小時候玩陀螺時候的場景,小時候含著麥芽糖玩著躲貓貓的情節,還有,小時候吃著硬硬卻也香香的花生糖,然後喊著「我還要一塊」的記憶;復古的街道,彷彿就像一個時光機,帶領街上不同年紀的人們,回到那一段,專屬於自己的那一塊綺麗過去。
隨著夕陽漸漸的西沉,手上拿著記憶中的獎品及那一份滿足的心情;北埔老街的旅行,帶著不同於南部粄條的香氣及記憶中的花生糖,再一次回到蜿蜒的小路上,跟著夕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