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善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一、從化外到化內:流民、畬賊與社會動亂
在閩粵贛湘四省邊界山區一直生活著一些山居原住民,往往被統治者冠以峒、猺、畬、獠等稱呼。所謂不事賦役,為之猺人。這些歧視性稱呼則是統治者和士大夫所貼的標籤。
在明代中期,出現全國性的流民運動,贛南山區在地廣人稀的條件下,成為流民活動的重要場所。但是這些流民的組成非常複雜,很難用所謂閩粵移民、贛中移民來做為分析族群關係的前提。流民籍貫的統計所採用資料是來自地名志,而地名志的資料來源於族譜開基祖的記載,這樣會把輾轉反覆的流民遷移過程簡化成入遷定居過程。流民中各色人等混雜在一起,一旦進入官府控制之外的地區,就會被稱做畬賊。這可以表明畬、猺並非只一個固定的族群,而是與民對立的一個稱呼。
清初期,贛南一帶因叛亂,局面混亂,使原來不再官府控管之下的各色人等逐漸互相聯合,進入贛南腹地。到了康熙年間,亂事彌平,流民就在贛南定居下來,官府對於來贛南開墾的流民給予戶籍,編戶齊民。卻在這個情況下,贛南的土地已不敷使用,反而成為與土著爭奪的爆發點。
二、戶籍與科舉:明清贛南的土客衝突
在明代,贛南的流民與土著之間就因為土地和科舉考試名額問題產生衝突。其中土地問題就是流民以寄庄的方式佔有大量土地田產,但是卻不負擔相對的賦役,贛南的寄庄戶又往往是鄰封,跟流民的故居很接近,所以逃避賦役更容易。
此外,寄庄戶還與土著爭奪科舉的考試名額,引起土著的大大反彈,但隨著編戶齊民這個入籍方式,流民與土著的衝突也全面展開。作者舉出土客衝突最嚴重的地區來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地區的流民非常兇悍,流民叛亂最大的受害者是當地土著。但是流民投誠之後,依然是築壘自衛,操兵自固,這個有可能是土樓的最早由來。
為了爭奪考取功名的權利,擁有合法的戶籍是必備條件。作者提到胡子田戶是當地最早入籍的流民,也有可能是最早獲得功名的家族。那也因為這個戶名太有名了,就成為許多流民附籍應考,土著的權益遭到壓縮,心生不滿,就連署上書給地方官,文章可以看出土著的憤怒與對流民的輕蔑,但是流民的合法身分逐漸被官府認可,能參加科舉就是最好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