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盛介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一、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的戰爭期間,文學分兩階段。
(一)1937-1941: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文學界立即淪為荒涼的狀態,作家被迫不能出聲。
(二)1941-1945:因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宣戰,因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作家此時為不能沈默時期。
二、「皇民化」運動
(一)範圍:台灣、朝鮮、樺太(庫頁島)、滿州、北京、上海等地。
(二)「皇民化文學」與「皇民文學」
1. 「皇民化文學」:被動地位,在強勢霸權的驅使之下而不得不進行文學創作。
2. 「皇民文學」則是案是台灣作家主動配合日本國策而從事文學創作。
三、戰雲下的文學團體:《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一)殖民三大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
1. 皇民化:顯然為了改變台灣的殖民地位,改造台灣人的人格,使其升格為日本人。
2. 工業化:台灣從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殖民地社會,蛻變成為重工業社會。也因戰
爭需求,台灣成為重要的軍事生產、供應的地方。
3. 南進化::台灣在戰略地位上原來只是屬於後勤的角色,現則為戰略指揮的前哨戰,
在攻守方面,台灣有主導的位置。
(二)台灣詩人協會與《華麗島》
1.西川滿以《台灣日日新報》學藝部身份組成台灣詩人協會,發行《華麗島》詩刊,
雖然只發行一次,但卻集結了六十三人的作品,創造了一個台、日作家共同合作、
和諧團結的景象,因為西川滿是《台灣日日新報》學藝部主編,而黃得時是《台灣
新民報》文藝部主編。爾後,於1939年立即改組為台灣文藝家協會。
(三)為了因應皇民化運動,台灣社會一連串政治組織的形成,如:1940大政翼贊會、1941皇民奉公會、1942陸軍志願兵制度、1943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使日本殖民政府的全力支配得以深入島內各階級。
(四)皇民化運動後,因禁漢文的關係,《台灣新文學》和《台灣文藝》被迫停刊。於1937年發刊的《風月報》倖存下來,他為一份中、日並刊的雜誌,是一本吟風詠月,鼓吹風雅,文言語體並重的刊物,前身為《風月》,而後改《風月報》,在1941年又改《南方》,最後則為南方詩集》,共渡過八年,為台灣最長壽的雜誌之一。
(五)兩大集團的比較
雜誌 |
《文藝台灣》 |
《台灣文學》 |
主張 |
帝國文學論 |
文學一島論 |
協會 |
台灣文藝家協會1939 |
啟文社1941→臺灣文學社1943 |
首腦 |
西川滿 |
張文環 |
年代 |
1940-1943 |
1941-1943 |
形式風格 |
偏向精美、浪漫,講究文學趣味與偏重新詩作品 |
偏向樸素的、寫實的精神價值,也刊登較多的敘事類作品 |
相關論戰 |
引發「外地文學」、「本地文學」與「糞寫實主義」等議題論戰。 |
(六)外地文學與本地文學
雜誌 |
《文藝台灣》 |
《台灣文學》 |
代表 |
島田謹二 |
黃得時 |
作品 |
〈台灣の文學的過現未〉 |
〈輓近の台灣文學運動史〉
〈台灣文壇建設論〉 |
年代 |
1941/5 |
1941/10 |
台灣文學 |
外地文學,只包含在台日籍作家的作品性格。 |
不論作家是否在台出生或活動,只要作品與台灣有關,都該納入台灣文學史的範疇。 |
(七)外地文學及分期:在台日籍作家寫出母國作家所未能呈現的生活經驗,異國情調的書寫方式。
1.1985-1905:作品展現了日本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期間的均是征服之戰頌。如:森鷗外。
2.1905-1931:作品多在發現並探索台灣的風土之美。如:佐藤春夫。
3.1931-1941:內地人在台灣移民生根,作品集中描繪台灣的自然與生活。如:西川滿、濱田隼雄為主。
參考資料: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