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記得當時得知彭啟原導演者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時,是從系上張弘毅老師口中得知,在某次紀錄片放映活動也很榮幸的請到本尊到學校講座演說。從他的紀錄片我可以更這一步認識台灣的客家文化,雖然只看過一片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跟著一本書內容很像,我想可能就是把紀錄片變成一本書了吧。而且從文字也能感受到彭啟原導演的熱心,當然透過影像可以見到動態歷史重演的那一幕。
對國外來的留學生說,一個國家(留學的國家)的歷史是有點陌生。透過《台灣客庄影像》這本書,我知道台灣的種族社會型態是怎麼形成的。台灣一開始是原住民(當地)的擁有地,面對外來移民者是有點防範。而這些外來移民者之一是客家人。客家人面對窮困的生活,只好帶著家眷翻山越嶺,尋找一塊靠近河邊的荒地開墾,養活自己與家人。除此之外,還要面對當時原住民突如其來的出草事件而抗戰,有時還要和福佬人搶土地而發生的土客械鬥事件。面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雖然說沒有很文明,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
為了生活,客家人移民到新的荒地開墾。為了生命,客家人建設隘口,組織隘丁。應時代商業變遷而變化,從耕田變種茶,從種菸葉變種菜圃,又或者是其他因素導致他們改變了生活經濟的來源。生活再怎麼困苦還是要吃飯,沒改變就沒辦法得到更好的生活。曾幾何時,樟腦油的生意曾經多麼的輝煌繁榮,只可惜隨著樟樹的砍伐殆盡,以及人造樟腦的發明與大陸進口的廉價樟腦雙重打擊下,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從事焗腦這個行業了。
從他們以前的建築物──圍龍屋觀看,在傳統的時代他們是相當重視風水,在現在的社會,只要有簡單的房子住或者是豪華的房子就好,也沒非常注重風水了。除此之外,有的建築物外面也都設了很多槍控,就知道他們除了要有個溫暖的地方住以外,還要求生命的安全,晚上都要有人守在那,以防止敵人來襲。只可惜很多這種具有歷史性的建築物,遇到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幾乎所剩無幾。至於惜字亭,說真的,不說的話還真不知道在廟外面看到這東西只是普通的燒紙用的吧,也沒多理會,後來看了這本書的介紹之後,原來惜字亭背後有著那麼大的意義。開始覺得或許每個國家都邁向世界的頂端去,追求潮流,讓自己的國家更進步,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更順利,卻沒人發現,有的中國文化已開始慢慢面臨絕種,如果有一天中國文化發展到世界最頂端的時候,那麼這些東西就會一直流傳下去,世界各地都會有這一些的文化存在。
原鄉窮困,客家人不得已才離鄉背井,尋找新天地。面臨著土地爭奪,被迫在高山旁或溪畔開墾,由於在北部的客家人一直要與河畔爭地,而練成了「沒石頭」的好本領,南部的客家人好像就比較不會這種開墾法,日治時代的時候,當日本人知道北部客有這本領,於是北部客就被召去開發荖濃溪畔的河床地,也有的案例是號召北部客到南部去開墾。人只要面對生活,再大的困境在眼前,潛意識的開發及前所未有的能力都會出現,為的是甚麼,為的是自己,家人以及後代子孫。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義民節,祭拜義民爺對客家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祭拜義民爺,在義民廟還會看到前廣場有大神豬,是來祭拜義民爺用的,然後就會以簡單的祭天儀式開始。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邀請孤魂野鬼來參與義民盛典。大神豬可以用來比賽用,或許透過比賽,以及祭拜義民爺盛典可以聚集到客家人一起把這些傳統文化遺傳下去。
在現代二十一世紀,有多少人會關心以前的祖先是如何來台開墾,即使知道還會把傳統遺傳下去嗎?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常跟母親去找外婆太(曾祖母),當時親戚(河婆客家人)都是住在一起,算是大家庭,大人們在屋簷下喝茶聊天,小朋友則騎腳踏車繞著大房子外面玩樂,說起來真是令人懷念。可是由於那個地方,政府要求收回土地要改建高樓大廈,於是大家庭就各自各分東西,沒辦法再住一起了。好好的一個地方,卻抵不過政府要改建以繁榮社會經濟。那個擁有歷史與紀念的地方已經成為了我永遠的兒時回憶。傳統怠慢發展的社會以及先進迅速發展的社會,讓你選擇,你會選哪個?還是你沒辦法選擇,而是政府幫你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