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毅誠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客家人移居印尼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大陸華僑史專家黃昆章先生以二十世紀末印尼有600萬華人來推估,印尼客僑就佔了180多萬人。
印尼客家人的分佈極廣,但分佈在外島人數比起作為印尼總人口主體的爪哇還多。客家人較多的地區,在爪哇有雅加達與萬隆,但以西加里曼丹、邦加、勿里洞等三個外島最多。
西加里曼丹是客家人在印尼最早的落腳處,先民到此以採金為業。十八世紀後期嘉應州人羅芳伯便曾在西加里曼丹結合礦工,建立蘭芳大總制,名動一時。當地城市三口洋是印尼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佔45%。在二十世紀初,許多原在邦加、勿里洞採錫的客籍華工來到西加里曼丹落戶,在鄉間從事經濟作物種植。到了1960年代印尼的排華暴動,鄉間的華人難民湧入三口洋市內,使三口洋成為通行河婆客語的華人都市。台灣今日來自印尼的外配當中,來自三口洋的客家人即佔了極高比例。
邦加與勿里洞的客家人先祖為十九世紀初的契約華工,來到當地從事採錫。兩地的採錫業在十九世紀中以後到達鼎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沒落。之後兩地的客家人也逐漸轉向商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