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6期 2011/12/01出刊/ 半月刊

 

 

《台灣客家地圖》閱讀心得

【文/陳思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從這一本書我了解到了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這是我第一本看的客家書籍。發現這一本書很貼心的把客家分布分成了北中南部,還有詳細的地圖,讓我更了解台灣的每個區塊。雖然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些地圖這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對於我這馬來西亞的僑生來說,真的受益不少。來台灣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年左右,只能透過旅行來記得地方名稱。比較沒去過的地方就沒什麼注意。就如去過大甲媽祖饒境,以前都沒注意到有大甲這個地方,現在說到大甲,我就會立刻想起當時大甲媽祖遶境的鄉土民情,印象真的深刻。

  從小就只是接觸到一點點的客家文化,我本身是福建人,但是家人都跟我說廣東話,公公婆婆比較早過世,所以沒什麼機會接觸到福建文化,唯有回外婆家才會接觸到客家文化(外公外婆健在)。從小就接觸到外婆的傳統美食-擂茶,甜粄等等,還有一點點的河婆客家話。透過這一本書,我了解到其實客家的文化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例如土樓,三山國王廟,樟腦,採茶戲(歌仔戲)等等。當然這本書主打的是台灣的客家地圖,桃竹苗,東勢,六堆等等的台灣客家的分布與分類。有機會我想去看一下這些地方,這樣的話我就印象會深刻。以前在東南亞,我以為只有客家話跟河婆客家話。原來在台灣,還有分四縣,海陸等等。還有土客械鬥事件。發現原來自己還真的是井底之蛙。

  在寢室突然問我室友是哪裡人,後來才得知她是客家人,可是她說她不會說客家話。在圖書館,我正準備著客家初級認證的報名表格,老師才跟我說她是客家人,在圖書館工讀兩年,現在才知道老師是客家人,她還說裡面還有兩個老師是客家人。不去查詢,都不知道其實你身邊有不少人都是客家人,近期在洗澡突然發現有人用客家話對話聊天,我還是第一次在洗澡時後聽到客家話,這讓我覺得很新鮮,在想客家文化要開始重現了嗎?

  山歌及音樂部份,以前去河婆客家親戚家,他們偶爾會播放唱山歌的情侶影片來看,或者也知道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都是客家人。在馬來西亞有個唱客家歌曲的藝人-張少林,雖然說他唱的都是現代歌曲,或許這也是為了世紀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聽山歌,都愛最流行音樂,跟在潮流的前端。在大學因為想了解客家文化而上了一門客家語言與文化的通識課,也學會了一些客家兒童歌謠。一切都從最簡單的學起,勇敢的去唱,開心學習。

  再來看到美食篇,當我看到一些食材七層塔(金不換),讓我一整個人都驚奇起來,可能是最近在做外婆的紀錄片,她那時候說的金不換,我想說真的有這個名詞嗎?後來發現還真的有,就好像是發現寶藏的感覺嗎?好想把我看過的書籍內容回去馬來西亞後告訴我的外婆和媽媽她們。以前我回去的時候河婆客親戚他們都問我有沒有帶台灣的茶葉回去ㄚ?有沒有去喝看擂茶?然後就開始討論東南亞跟台灣的擂茶不一樣。就發現台灣的擂茶是喝的,還有放芝麻,冰或熱的,這也是我去新竹老街的時候親眼看見和喝到擂茶,讓我不得不相信,擂茶是飲料,而且還有冰沙擂茶,讓我覺得很妙喔。還有發現那邊蠻多客家人,跟在台北相較之下,真的大不同。

   至於客語傳承面臨斷層危機,我覺得不是只有台灣面臨而已,就連我身邊附近,馬來西亞河婆客家文化,無論語言還是傳統美食文化等等,正在沒落,由於我擔心這些文化會消失,所以就從我外婆所見到的客家身影先記錄下來,因為我不希望這些寶貴的文化就從此消失。或許就是這個河婆客家紀錄片的緣故,我開始了解我的外婆,跟她的關係更要好,河婆客家話也開始進步(以前因為不會說河婆客家話而一直避免跟外婆對話),也開始對客家文化感興趣,所以開始前往研究客家文化研究所的方向前進。要從事這研究就必須會客家話,所以也報考了客家初級認證考試,只是身邊沒人陪我說客家話覺得可惜,沒環境,學的語言也比較緩慢,只好上網去聽客家話,玩客家小遊戲,晚上聽一下客家廣播電台。再來也開始看一些客家文化書籍,多增加這方面的知識。現在開始看,我覺得自己快變成客福佬,就變成客家話比福建話還要會說,這也沒辦法沒人跟我說福建話,就連爸爸也只跟我說廣東話…

  至於客家人能做什麼工作,不多,就以客家人肯刻苦耐勞工作而進到市場打拼。我曾經聽我媽媽說,她以前年輕的時候打工遇到客家籍的老闆,老闆知道她是客家人後對她都超好,那是因為遇到同鄉的緣故嗎?

  教育方面,馬來西亞則沒有這些語言教學,或許並不重視吧。想學那語言,或許你家族是客家人才會學會客家話而已。華語文學校的語言教學就只有學習馬來文(馬來西亞語文),華文和英文而已。不像台灣有推廣本土語文,從廣播電台,教育,活動開始慢慢推廣,還有人會學習客家文化,這文化才不會消失。

  寫到這裡,我都覺得我是在比較馬來西亞和台灣的客家文化。或許就是以我在馬來西亞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客家文化吧。也不知道這樣的觀點對不對,但我相信這方面的報告多用幾篇之後應該就不會只有這方面的比較?對於客家文化的認知與肯定就會更深刻了。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