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4期 2011/11/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歌謠與作詞家──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國北教大)II

【文/劉學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繼上回針對林老師的論文發表,此回乃針對魏貽君老師〈交工樂團「客家報導音樂」及其三文實踐──試探「我等就來唱山歌」與「菊花夜行軍」的水文、地文與人文關係〉這篇來進行心得陳述。儘管會議結束至今已逾一月之遙,但仍值得回味,除了本身為半個美濃人,文中也提了甚多的美濃事,當然這當中個人以為不容忽視的,則是在台灣內時常出現的一些偏見或謬誤觀念。

  首先魏老師大致提及這篇文章的性質,就個人感覺也的確少有學術論文的色彩,反而比較適合出現在專題演講的議程,徹夜趕件也是其中因素,然換個角度,和時有所見生硬的的八股學風來相比,魏老師的陳述方式自是平易近人。

  至於內容的一開始,則是簡單說了諸如客家認知上的問題,尤其是現今大多人還是誤以為客家方言只有四縣腔和海陸腔這兩種次方言,包括魏老師本身早期也有這狀況,逐漸到後來才知道有其他像是大埔腔、腔平腔、詔安腔等的次方言,並在文中列舉出來。不過無論在那當下聽講或看文章的時候也好,經過一個多月後的現在也一樣,為何永定腔就是特別容易受忽略呢?當然若就大多非客籍族群而言,只知四縣和海陸者宜乎眾矣,至於其他次方言個人以為就算使用的人不在多數,然任一語文就是象徵其獨有的特質和文化,不能因某一強勢語言文化而受影響或同化。這樣現象的形成自然不是一天兩天,但提升其他次方言之能見度確實不可輕忽。

  再接下來的內容方可謂此文主軸,《我等就來唱山歌》與《菊花夜行軍》這兩首據魏老師表示皆取自CD,特別值得提的是前者開頭曲〈下淡水河寫著(亻厓)等个族譜〉,以及最後單曲〈好男好女反水庫〉,其歌詞和歌曲的主要訴說背景則是在1992至2000年間副總統蕭萬長先生(時任行政院長)欲執行興建美濃水庫的政策,而當地居民因了解興建水庫之後續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嚴重破壞,後來亦不乏已故的鍾鐵民先生、鍾台妹女士與其他重量及大老,進而與中央戮力抗爭的過程。

  「阿太阿太个時節,下淡水河撩刁起雄;武洛莊水打水抨,(亻厓)等个祖先趨上毋趨下,尋啊到美濃山下……佢等緊手緊腳,做細食粗,結果田坵、田坵萬園青溜……」此段乃鍾文豐所作之詞,因篇幅所限故不多引用,但這所有字裡行間,實在把當地人辛苦耕耘、開拓以及愛護環境、守護家園的歷程和心境詮釋得淋漓盡致……至於純粹在音樂上所展現給人的感受,除了歌詞有時會穿插可能令人感不雅的用字遣詞(諸如提到一句: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但若設身處地,其實值得諒解,當然樂器方面,自是不乏高亢的歌喉與月琴、鎖吶等等之間的交融。諸多元素,其實除了引起當地的人民對他們所居住環境之情感,但也因為在這歌謠樂章裡訴說了當時所發生的事件,所以實在無怪乎魏老師同時藉著林淇瀁(向陽)老師的主張,進而創出「報導音樂」的新詞了!

部份心得參考來源:

  1. 客家歌謠作詞家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 英式英語生活小酒館  眾文圖書公司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