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4期 2011/11/01出刊/ 半月刊

 

 

鄭榮興:客家採茶戲,台灣獨有

【文/彭琦倩(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若想要了解客家文化,除了要學會說客家話之外,也可以從了解客家傳統戲曲著手。在客家的傳統藝術中,大力推廣客家藝術文化莫過於鄭榮興的榮興採茶劇團。 如果你身為客家人還不知道這樣的劇團,那就更要好好的深入了解這位偉大的藝術推手-鄭榮興。

  鄭榮興,前身是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教授兼校長、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教授兼校長,現任是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專任教授。成立客家採茶劇團擔任傳承與延續客家戲曲的使命。由於從小傳承祖父母的才華,跟隨祖父母參與大大小小的演出,自幼跟著學客家話,看著祖父母指導許多學生學習客家傳統戲曲,自己也開始跟著一起學習,跟祖父學習吹嗩吶、跟祖母學習採茶戲。鄭榮興教授表示:「當時祖父的教導方式與現代非常不同,以前慣用打的方式教導,因為被打是一種警惕會促使大家快速學習也更不容易忘記,當時這樣的教導方式大家是可以被接受的。」

  由於背負龐大的傳承與推廣壓力,決定攻讀碩士 研究和民族音樂學、戲曲相關的議題,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而身為陳家八音的第三代傳人,促使教授鼓勵他從事八音田野調查,因此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做客家八音研究的學者。鄭教授說:「早期表演藝術的生活非常艱辛,以前遇到婚喪喜慶都會請八音團來吹,尤其是在討新娘的時候,如果沒有八音團,新娘是不會上轎的。早期結婚男方要挑很多東西用走路的方式走到南方換取嫁妝,即便是愈到水災、風災還是要繼續迎親。即使橋斷了,也要等水退了之後再繼續往前走。不同於現在科技的進步,非常的方便。」

  鄭教授表示,以前那個年代考取大學並不容易,在他那一屆,省立苗中全校只有三個人考取大學,而他就是其中一位。考研究所那一年,師範大學音樂所有百人去考,卻只有三人入取,他很幸運自己也是那三人之一。於是他離開了表演藝術,開始讀書。讓他興起想要研究客家八音的動機,是在一次姻緣際會下擔任了文建會的委員,開始意識到本土文化的流失現象,開始建設文化建設委員會,為台灣努力打拼。於是他發現有許多不錯的傳統戲曲像是歌仔戲、京戲、皮影戲、廣東大戲、布袋戲、魁儡戲等等,興起了他對傳統藝術的研究,也促使他對客家八音的研究熱誠。

  祖父母的慶美園劇團,命名是祖父陳慶松、祖母鄭美珠的名字命名而來,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卻是在一個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而產生。碩士畢業之後,在一次機會下,協助老師的劇團演出,五天的戲碼只有三天,而其中的兩天他的指導老師將全權交給他。老師問他:「客家有戲嗎?」他理直氣壯的回答老師:「當然有戲,怎麼沒有戲呢?」於是,這個龐大的任務因此就教在他的手上。負責客家戲的彩排與演出。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要常常從苗栗坐車到台北,讓他的父親對他非常不認同。鄭教授表示,當他看到當時的宣傳海報上面寫著 「鄭榮興劇團」讓他非常錯愕,他跑去詢問他的老師為什麼要寫這樣?老師只回答說:「你負責的,不寫那要寫什麼?」海報都已經印製上,於是他只好趕緊回去連夜加工畫製佈景,因為要強調客家採茶與其他劇團的不同,因此「鄭榮興劇團」正式命名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他表示,由於他的名字「榮興」是由祖父命名而來,而「慶美團」也是祖父所命名的,相當的接受這樣的命名。

  陳家班和榮興都是由他的指導老師許常惠所命名的,造成當時的轟動。鄭教授表示:「姑且不論好不好,但是當時的氛圍是對的。當時還有字幕、文武設計,常常總是讓台下的觀眾看完之後都不想離去,表演結束的第二天常常成為報章雜誌的廣泛報導。」

  最後鄭榮興教授指出,台灣客家採茶戲是台灣獨有的,在中國大陸是找不到的。即便現在中國大陸也有山歌劇、採茶團,但是他們演出的形式和內容都和台灣採茶戲有相當大的差異。他認為,客家戲曲的傳承除了長久之計,更要透過公部門的資源協助以及國立學校的持續招生,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心血,讓這樣美麗獨特的文化傳承下去。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也不斷的提升戲曲的水準,透過每一次的展演,讓更多的人看見這美麗的戲曲文化。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