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3期 2011/10/15出刊/ 半月刊

 

 

台灣鐵路運輸史 看經濟產業轉變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100經濟篇系列專題,要來看台灣的鐵路發展史,以及客家人在鐵路興建上扮演的角色與貢獻,台灣在清領時期,由首任省巡撫劉銘傳,在北台灣搭設鐵路引進現代化設備,開始了台灣化的一頁,鐵路興建相當艱辛,不畏吃苦的客家鄉親,投入在鐵路興建與維修工作,客家人與鐵路結緣,在每一個環節上幾乎都可看見客家身影,也見證客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當CK124從三義勝興車站緩緩駛出,早已找好最佳位置的鐵道迷,莫不忙著拍下舊山線,三義到泰安段復駛的這一刻。

  1908年開通的舊山線,因為新線啟用在1998年停駛,經過各界人士奔走,才終於在2010年6月復駛。

  已經有70年歷史的老火車頭能夠再度亮相,全都仰賴一群在幕後維修的工作人員。

  台北機務段段長 邱家財:「這個大家都知道,這是很熱又很辛苦的工作,但是客家人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客家人也比較硬頸,這種工作就都有做,機務段現在客家人還有很多。」

  台北機務段修繕股領班 黃運乾:「以前我們進來時,有老師傅帶我們做,就這樣子學的,最花精神的就是車子故障,電路故障就較花精神,其它的就是比較出力比較累而已。」

  因為對於老火車有著特別感情,這些維修人員一做就是2、30年,台灣鐵路史從1887年劉銘傳奏請清朝政府,修建鐵路開始,光緒17年(1893年),首輛通車的火車騰雲號,為台灣交通運輸帶來嶄新的一頁。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為了開採台灣豐厚的自然資源,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大量修築鐵路,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縱貫線鐵路開通,縮短了南北來往的時間。

  1911年修築完成的阿里山線等森林鐵路,深入高山林地,民間私人會社為運輸糖等物資,而興建的輕便鐵路一度密布各地,1920年代花東的鐵路開通,改變過去依賴海路的交通模式。

  鐵路局池上站前站長 范淮增:「以前的火車是混合列車,混合列車就是貨物列車,掛著載人的車廂,給人坐,還有普通車,普通車就是給客人坐的,因為當時的鐵路沒有全通,所以你要做鐵路,他們就叫原住民來做,但是沒錢給他們的樣子,所以答應他們以後坐車不用錢。」

  池上站老站長范淮增,在鐵路局從基層員工一路當到站長,將近38個年頭,退休後仍然選擇在車站旁的宿舍居住,維持退休前的生活。

鐵路局池上站前站長 范淮增:「因為家就住在車站旁,上下行的列車時間,全部記在腦海裡,什麼時間什麼車來,應該要去菜園,什麼時間要回來吃飯,記得清清楚楚,很規律就是了。」

  50年代,蒸汽機火車慢慢被淘汰,鐵路局改採柴電動力火車,曾經因為地形起伏過大,停駛12年的舊山線鐵路,則是因為沿線的風景吸引遊客參觀,周圍店家以鐵道文化打造出當地特色,更是促成舊山線的復駛。

  苗栗舊山線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長 古勝暉:「勝興這個地方算很特別的地方,因為它有百年的鐵道文化,也有早期的一點點地日本文化,又加上在地客家人的文化,有三種不一樣的元素,所撞擊出來的火花,所以說它是一個有深度的地方。」

  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東勢線等支線連結各地交通,東勢線1959年開始營運,原本為搬運大雪山林場的木材,但由於木材砍伐量減少。

  1991年9月廢線,後來鐵道也改為自行車道,讓民眾騎單車欣賞沿途風景,縱觀台灣的鐵路,從產業運輸促進經濟發展,在經濟價值降低後,已經超過100年的鐵路,除了運輸功能,也以它的歷史和深厚的在地聯結,發展在地文化。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羅肇錦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