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2期 2011/10/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文學發現客家 客家文學與現代接軌

【文/彭琦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研一生)】

 

  台灣邁入民國一百年,客家社會顯然已邁入另一個新世紀,在這個充滿客家文藝振興的當代,不得不反思台灣客家文學在過去所走過的歷史,如何與現代做為連結,使之更具前瞻性。由桃園縣客家事務局主辦,中央客家學院協辦「 從客家文學發現客家-客家文學的回顧與前瞻座談會」, 於民國100年9月18日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舉辦,並邀請多位在客家文學上具相當代表的文學創作者、藝術者,共同於會中分享,吸引不少對客家文學有興趣的文史工作者、文學創作者及社區居民等前來參加。

  此座談會,邀請了學者與文化工作者,共同商討如何從客家文學中發現客家?三個不同面向分別討論三種不同的議題。分別是「客家文學與客家族群」、「客家文學與客家社區」、「客家文學與現代文化」,與談人分別有李喬、陳萬益、李瑞騰、馮輝岳、莊華堂、曾年有、彭啟原、徐青雲、高翊峰等資深文化工作者與台下與會來賓互動。

  座談會主持人范文芳教授現場即興演唱,作為此座談會的序幕,引起現場一片歡笑。范教授表示「過去,語言文學是民主的,透過描述傳達生活觀念的感情,使用非報導性的方式介紹」並提出他個人「有意思,無意思」的觀點,說明有意思是可以「有內容」、「有趣味」、「有價值的」,引起其他與談人的共鳴。

  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客家意識抬頭,帶動了客家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
讓客家人被其他族群看見和認同的機會。李喬表示:「族群性結合在地性,社區意識的核心觀念、以及生態學的概念,生態體系使得我們逐漸走向國際化」並認為生活語言影響文學語言,差異性逐漸影響音標,最後甚至影響發音。並提出文學語言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倘若客家文學使用客家文字,他提出三個質疑,「會使用嗎?給誰讀?會發表嗎?」最後並以「台灣語言可以相容,但不必戰爭」做為結論。

  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友分享他所看見的客家,投影幕上一張張照片呈現著破舊的客家三合院,三合院裡頭散落一地的客家文件。播放我們許久沒有聽到的織布聲,警惕大家「我們有多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山歌已死!集體記憶的失落與再生。」張張的照片,透露隨著年代的演變,文化已悄悄的消逝不見。警示在場的每一位,我們是不是該共同找回那失落的文化,讓它繼續在這個土地上流傳著?

  紀錄片導演彭啟原,播放17分鐘的影片,紀念剛離開的客家文學作家-
鍾鐵民先生。彭導演與鍾鐵民先生感情甚好,因此鍾鐵民答應接受導演的受訪。彭導演利用影像記錄鍾鐵民的生活、對談,透過鍾鐵民及母親鍾台妹的口中得知父親鍾理和與母親之間過去的互動,了解鍾理和在創造文學路中那股剛毅的創作精神。證實了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個偉大的女人在身後默默付出,支持。儘管影片只有短短的17分鐘,卻帶來全場觀眾的滿頭喝采及震撼。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