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2期 2011/10/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歌謠與作詞家──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

【文/劉學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9月17日的下午一早由中壢北上至台北,在客運與捷運之間轉了不少次數的班車,所幸比主辦單位早半小時到場。議程只有半天的時間,研討會上由李喬老師陳述對於詩歌看法。儘管他曾私下謙稱因非詩歌專長而感為難,不過實際演說的內容精闢依舊,主要提出就文體上,詩與歌之間具有相當緊密的連結。內容則和傳統客家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針對曾聽過的歌謠和傳統山歌抒發感動情懷。

  第二個議程則是劉慧真〈客家創作歌謠中的女性意象〉、林櫻蕙〈現代客語詩的音樂節奏與特色〉、魏貽君〈交工樂團「客家報導音樂」及其三文實踐──試探「我等就來唱山歌」與「菊花夜行軍」的水文、地文與人文關係〉三位老師的論文發表,並且各由黃子堯、古國順、林淇瀁老師述評。就個人看法,除了有些可惜,三者的發表內容與大會主題稍有些微距離,另則因為認同李喬老師的看法,自己也比較傾向林老師和魏老師的發表。

  林老師所發表的內容提到現代詩的音樂與節奏性,甚至在發表時也用了幾幅具對稱性,以稍不對稱的照片,用這樣的方式具體說明。在詩歌創作上雖說可以完全對稱,但若字裡行間在不破壞整體和諧的條件下增添一些小小的變化或色彩,就好比一幅原本上下或左右對稱山水圖照裡,湖面下或有零星錦鯉游泳,水面上或有輕舟、鴛鴦抑或天鵝划過,或有白石停駐…。多於視覺上的技巧便能激發出截然不同的美感,亦拂去了全然對仗的平板無奇,而既是賦詩為詞、吟歌作曲,這樣一小處不協調的著墨,更在聽覺上由原本的一成不變,在這轉折處讓只要聽聞的人,便可感受到從耳際起進一步通體撼心的效果,依稀使原先是文字的圖照,鏗鏘玲瓏地在人心化成了音符畫!

  當時聆聽的同時,自己也想起原先就讀科大應英系時特別選的英詩課,當然東西兩方語言之特性實在南轅北轍,並且主題又是客家方言詩,不過東有詞性平仄對仗、雙聲疊韻,西有抑揚音步格律、頭中尾韻,可謂各有千秋。諸多指標例子之一自是莎翁十四行詩,當然並非每首都要求音步格律,不過他的大作也好,其他的也罷,有時也是會出現幾首大致對仗工整,而少有一點美麗的不諧調,看來不安於一味枯燥無味的心,真是不分國界!

※ 參考來源:

  1. 客家歌謠作詞家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 Sound &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Thomson出版
  3. Rhyme’s Reason by John Hollander
  4. 英詩格律與賞析  商務出版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