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2期 2011/10/01出刊/ 半月刊

 

 

保存「秧批仔」手藝 薪傳師影像記錄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從前農業社會有許多的耕作器具,都是農民自己製造,像是放秧苗的器具,客家話叫作「秧批仔」,是利用竹片製作而成,桃園一位客語薪傳師張玉珍,最近尋找會製作傳統器具的老農,終於在龍潭鄉找到了一位,還會製作「秧批仔」的黃老先生,希望藉由老師傅的巧手重現,讓這項傳統客家手工技藝,藉由記錄保存傳承下去。

  「要完整,沒被蟲子咬過的。」

  要做一個裝秧苗的器具「秧批仔」,可不是那麼簡單,要先仔細選好竹子,鋸下之後還要再一次加工,完全馬虎不得。將竹子剖成4片之後,再將它分成小片竹條,利用編織的方式,將有韌性的竹面,做成從前農民,用來裝秧苗的器具「秧批仔」,黃老先生表示,在過去農業時期,許多農具都是得由自己動手做,當時大人小孩利用農閒或者下雨時間,聚在一起動手製作,而一公頃的田地,要做50個才夠用,只是隨著時代不同,原來的竹製農具,如今早已被機械化所取代。

  老農民 黃雲興:「這個沒用了,沒用了就失傳了,假如說做一個留下來,有一個樣子可以看,這是簡單的東西,實在看過的都會做。」

  這次負責記錄的客語薪傳師張玉珍表示,利用客庄普查的機會,她也跟著找尋上課用的素材,希望透過老先生的手藝,將這個傳統技術能夠保留下來,而這樣的影像紀錄,更可以作為未來的客語鄉土教材。

  客語薪傳師 張玉珍:「對小孩子來說,因為他們不知道秧批仔是什麼東西,但是你要讓他們知道說,如果說有錄影的話,讓他們知道說,怎麼種田怎麼背(秧批仔),對小孩很有幫助。」

  老師傅表示,做一個「秧批仔」大概需要1小時,不僅過程繁複,考驗的更是農民手工技巧,老師傅也樂意透過這次的記錄,將這種農村文化資產保存下來,讓更多人來分享,進而了解先民的智慧。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