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庭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透過饒平研習的活動,讓我有機會來到了卓蘭。頂著大太陽,揹著輕便的行李,一群人上上下下,一整天浸泡在饒平的世界裡,不放過任何可以參訪的古屋,感動地按下快門、認真地踩出每一步,在回憶裡踏下足跡。當地的人士告訴我,翻開電話簿,詹姓佔了大半,走在路上也許大叫一聲「詹先生,您好!」,大概會有幾十位仁兄轉頭回應你。有趣的卓蘭和有趣的饒平話,這裡的客家人說饒平話的佔了多數,且各家饒平還真是出奇的不同,但說的不同卻又隱約能找出相同的特點,畢竟同根生主體皆為饒平。不過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卓蘭的一段小歷史,在一個大事件底下由許許多多的小事件環環相扣組成,中間不為人知的故事容易被人遺忘,但這些歷史、故事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就像卓蘭的軍民廟存在於當地的歷史中,而這塊歷史拼圖也使得台灣的歷史更加完整。
卓蘭軍民廟
「這廟是48年時候完成的,這個地方不算古蹟但是歷史非常奇特,大陸的湘軍竟然來卓蘭打原住民......」一位上了年紀的解說員盡責地為我們介紹著。坐在遊覽車上不急不趕地,像說故事給孫兒聽般分享著他所知道的歷史,而我們靜靜聆聽著深怕聽漏了哪一句。這是關於卓蘭與詹家的故事,也是卓蘭與台灣的歷史,事情是這樣的......
卓蘭最初是原住民的獵場,到了十六、十七世紀,漢人來台開墾佔領平地,平地的漢人越來越多而與原住民發生爭執,爭執越來越激烈以致原住民進行出草,有30多位漢人喪命。當時台灣巡撫為劉銘傳,在台中擔任兵部郎中的林朝棟是劉銘傳手下的大將,而林氏又與卓蘭的詹其祝先生可說是義結金蘭。關於詹其祝先生,他是位很特殊的人,他不論在官方的聯絡上或是與老百姓相處上,還是和原住民溝通上都相處得很好,但是由於當時卓蘭方面已被原住民出草了30多位人,這也令詹氏苦惱。
中法戰爭,法國人佔領安南(越南)後,1884年9月18日法軍抵達雞籠外海,與清軍展開砲戰。十一月,鎮守台中的臺灣兵備道劉璈奉劉銘傳之命,徵召擔任兵部郎中的林朝棟北上助戰,林朝棟先生帶軍隊去對抗,結果被法軍包圍,這消息傳到卓蘭的詹其祝先生,他的義結金蘭居然被包圍,因此帶了很多義勇軍去滬尾打法軍,合力地把法軍隊打退。事後,林朝棟先生把這樣的功勞全部歸給詹其祝先生,報上皇帝,皇帝要封詹其祝先生做官,但他拒絕了只求政府能派軍隊來打原住民,所以當時就派了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在清光緒十年時(西元1884年)由林朝棟帶領湘軍一萬三千多人,駐軍在現在卓蘭中學後面的一片平地上紮營,來對抗原住民。於最激烈戰役時期,曾經劉銘傳巡撫來到卓蘭督軍兩天,抗爭了兩年多,在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才平定,將原住民趕到馬拉邦山後面,就是現在苗栗縣的南山村,而順服投降的原住民就住在這附近的山區。
由於原住民與平地人的樣貌差不多,且原住民利用游擊戰的方式來攻打,以致湘軍死傷人處多達三千人,高層的將領死了劉少斌將軍,而軍階較小的就隨便埋葬而軍階較大的就有墓碑,就地埋葬在附近的山地上。一直到後來台灣光復,政府把土地開放給人民開發,在開發時發現很多骨骸,就將這些古骸集聚在一起,建立廟宇,這間廟是48年的時候完成的。這地方不算古蹟,但是歷史非常奇特,大陸的湘軍竟然來卓蘭打原住民,為感念他們因保衛鄉里而犧牲,建立了軍民廟,並於廟宇後方擺放石碑供後人憑弔。
那為何要叫「軍民廟」呢?其實前台灣省主席黃杰先生,曾贈此廟為「昭忠廟」,但地方的人士仍然將此廟稱為軍民廟,是因為那些骨骸除了有將軍、也有老百姓,還有原住民,所以仍然稱這廟為軍民廟。另外,在廟的左前方有一棵楓樹,大約有五百年的樹齡,它大概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一段歷史都該保留其全觀樣貌的空間,不是你所知道或看到的就會是全部,而是你蒐集到了多少記憶拼圖,去拼湊出這段歷史,讓它更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