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40期 2011/09/01出刊/ 半月刊

 

 

「文化研究」重點彙整筆記 PART 4

【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四、西方文化理論(Ⅱ)—當代重要文化理論

  • 霍爾 文化研究兩大典範:英國的「新左派」&法國的結構主義
  • 英國的「新左派」-從霍加爾、威廉斯到湯普森,提供了文化研究的奠基典範;

法國的結構主義則是推進文化研究從事具體調查的另一典範。從李維史陀到阿圖塞,將重點置於解析人心靈範疇如何運作,與其架構所投射出的社會狀況。之後發展便為傅柯帶領的「主體」與「論述」研究,以及重回文化的馬克思式政治經濟學研究等

  • 戰後西方思潮特色:「主義」紛起,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新左派運動、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東方主義
  • 影響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

 

國家

理論

代表人物

代表文本

基礎概念

1840年代

英國、德國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

《共產黨宣言》《資本論》

探討資本主義造成的階級鬥爭與人性的異化

1900年代

奧地利

精神分析批評

佛洛伊德

《夢的解析》《文明與其不滿》

人的行為受無法覺知的「潛意識」所影響

1950年代

法國

結構主義

羅蘭巴特

《影像.音樂文本》

符號結構所隱藏的社會價值

1960年代

西歐、美國

女性主義

西蒙波娃

《第二性》

顛覆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觀,並與社會運動結合

1960後期

法國

後結構主義

德希達

《人類科學論述中的結構、符號和戲耍》

「去中心」概念使社會價值與標準受挑戰

1980年代

加拿大

後現代主義

李歐塔

《後現代狀況》

探討後現代社會中「小敘事」興起與「大敘事」崩解

美國

文化唯物論

詹明信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文化形式的變遷

法國

消費社會理論

布西亞

《擬仿物與擬像》

虛擬世界中(超真實)真與假非截然二分

1990年代

美國

後殖民主義

薩伊德

《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

「他者」經由媒體「再現」後形象受扭曲

 

五、文化研究的處境

  ◎檢討文化研究發展的優缺點&未來發展方向:

【正面】跨學科—機動性、批判性強:可依研究主題和目的,不拘一格擷取某些學科;拒絕被劃入某學科,保有本質邊緣性格及批判性格
【負面】反學科—學科疆界不清:涵蓋範圍過廣,和人文、社會學科範疇有所重疊,無法確立特殊性
【方向】在酷兒性慾取向認同(同志理論)、後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象徵)、全球化與科技衝擊、擬像社會的超真實等

→ 研究當代文化現象+批判的分析—揭露其中權力和政治因素,以指出社會問題之根源
→ 新的展望:體現「文化政治學」,批判性的了解社會,並在必要時介入、改革

參考書目:
卡勒著;李平譯,《文化理論》,香港:牛津,1998年。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市:易博士文化,2006年。
John Hartley著;王君琦譯,《文化研究簡史》,台北市:巨流,2009年。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張倩斐、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