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承翰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這次由本班所辦的迎新田野調查活動,學生可以說是收穫良多,除了經由實地訪談水里鄉兩村落,了解車埕村和新興村的客家聚落發展,體會到在南投山區還存在著不少的客家移民身影,在訪談當中也能感受到大夥對“客家”的認同感,從共有的認同感激發出彼此的親切感,有種四海一家親的激昂在心裡頭盪漾,原來在陌生的環境與人群當中,一語道出客家話來雙方交談,往往能迅速的拉近人與人距離,這才想起了客家有句諺語叫“毋忘祖宗言”的涵義。
另外在辦活動過程當中,也從中學習到很多,尤其是人與人的相處,畢竟如果一個人要將學問做好,首先要做好的即是學會做人,懂得如何做人才會用設身處地的角度去為人著想,在想法上自然就顯得客觀許多;套用到做學問上亦是如此,更何況我們所名稱是“客家社會文化所”,想當然和社會學有深刻的關連性,無論是社會學、人類學亦或是歷史學,這些學問始終脫離不了“人”的學問,一旦將個人的視角延伸到團體時,當下所面臨的問題即不再是個人,或許有的人會認為獨善其身為對自己最好的方式,總會認為多餘的付出是種吃虧,遇到問題計較著責任歸屬,事實上一個團體如何能成功,關係著團員們的價值觀,遇到事情時有兩種觀感,一為“這不屬於我做的”;一為“我還要做什麼”,可以明顯感受出前者似乎對自己份內事熱衷職守,因此對份內以外的事不便參與;而後者則是能跳脫既有的份內框架,除了本身的份內事外,還熱衷於團體共同的事務運作,雖然有時多做乍看之下會像傻子,不過事實上所獲得的無形回報,卻是周遭冷眼旁觀的人所感受不出來的充實感。
在團體中如何能成為一位受人尊重的領導者,所要考慮到的面相實在太廣,除了對於下屬,還有上層的層級,甚至是外頭的人脈網絡,其中最為重要的即是與下屬的關係,如何要下屬聽命於領導者的指揮,以及有所信服為領導者做事,最為關鍵的應該是明確的下達命令,畢竟萬般事皆會有個頭,往往下屬在執行任務前也需有個明確指令,然而在下達明確指令後,領導者也需參與投入其中,帶給團員積極向上的感受,而不是模稜兩可的消極態度,這是我本身還須好好學習的地方。另外在一個團隊中,討論與決策問題時,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參予,集思廣義來擬定出目標,任何一個團員都不能被忽略,在決策問題出來時也應該讓大家都能熟悉狀況,最怕的是在一團隊中,決策事情時團員中又在自己組成一小團體,從而決定權落在小團體中,這樣不但對團體中不能有所向心力,且所漸漸出現的間隙,恐怕是造成日後一團隊趨向分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