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倩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因為客家社區營造,讓我愛上到社區尋訪,這一次走訪了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係以環境保護為營造的出發點,在工廠林立、居住環境品質相當惡劣的情況下,透過社區居民的努力,克服環境汙染問題,並發展出具備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木屐產業。
在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因地緣三面環山,林相豐富而發展了木屐業。當時地方上流行一句俗諺「白米甕,砍木屐,偷銼材,山林捉」,時代背景下的辛酸史,也點出了白米居民與木屐間的特別情愫。 白米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發展了相當規模的木屐事業。但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等因素,木屐幾乎已被膠鞋所取代,而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也只能留在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下,白米社區重新賦予木屐新的定位,逐漸發展出社區自己的木屐工藝產業,並透過社區組織的經營,讓社區生活文化與產業充分結合,建構白米自己的社區文化產業。把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的「手工藝品」,不但是把宣告死亡的木屐復活了,同時也讓社區活力再生,有了營造「白米響屐村」的願景。
因為此課,讓我對於社區的美流連忘返,以人為出發,凝聚出團結的力量,創造出新的價值,帶動社區產業、觀光,發揚出在地特色,真的非常的讓人感動。
圖一、白米木屐村 圖二、木屐師父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