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珮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建構客家知識體系是促使「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發展、深化、昇華成為「客家學」(Hakkaology)的關鍵步驟(孫煒,2011)。當前客家研究停留在研究客家的最大的問題即未能與現有學門有所區別,舉凡研究方法及方法論的定位不明,使得客家研究至目前為止仍依附於相關學門的研究課題之下,呈現科際整合及綜合性態樣。伸言之,「客家學」作為一獨立學門應建立與客家學術研究社群共用的典範,僅僅只討論「客家變項」的研究和「帶有客家關心」甚至「帶有客家意識」的客家研究,兩者之間有一定程度上之不同(徐正光、張維安,2007)。藉由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作為未來臺灣客家學的發展基礎,讓客家學成為一專業且完備的學門,甚至未來能成立客家智庫(think tank),以提供政府制定客家公共政策的建言,是客家研究目前積極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試觀完備「客家知識體系」之建構,江明修,孫煒及陳定銘認為:『其係以「客家知識體系」為核心、輔以「客家經驗體系」及「客家行動體系」,三者互為表裡,相互印照建構而成。』詳言之,要建構一完備客家知識體系,首先必須明晰「客家知識體系」最核心的關鍵,由於任何客家的研究及探索皆無法脫離客家語言及客家文化的範疇,故讓最具有客家族群辨別代表性的客家語言及客家文化作為「客家知識體系」之核心,使得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語言學等學門,融入客家主體意識,應用形成客家政治、客家經濟、客家行政與法治等以「客家」為研究主體的學科,使得客家研究具備成為獨立學門的條件。確立客家研究成為客家學的核心關鍵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厚實客家知識,對此,公部門之於「客家知識體系」的充實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自客委會成立以來,其對「客家知識體系」而言就如同扮演灌溉者之角色,逐年對客家人才及學術校院機構增加的經費挹注,使得「客家知識體系」的發展更為強化及深化。但我們認為如果要建構一個完備的客家知識體系,除了考量學術機構及其範疇外,還須囊括外部與客家相關之研究及能量,唯有兼備理論與實務,方能讓客家研究打下穩固的根基,並繼續向上茁壯。探究與客家研究相關者尚汲「客家經驗體系」與「客家行動體系」,「客家經驗體系」是由民間力量建構而形成,經由具有濃厚客家意識的文史工作者、藝術家、音樂師自身對客家的長期投入,為客家留下豐富的田野調查、攝影紀錄、文獻、戲曲等珍貴素材,提供客家知識體系關於客家最底層樸實無華的一面,使得客家知識體系之建構能夠貼近真實客家;再者,還有「客家行動體系」賦予客家知識體系建構的能量,在客家社會運動的號召下,促成了客家意識的凝聚,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為客家意識的興起起了開端,在此之前的客家族群,始終給予外界弱勢或少數族群文化身分的印象,藉由強烈族群語言、文化消逝危機感的激發下,客家社會運動為客家族群帶來的是對於我族意識認同的動力。基此,若能將「客家知識體系」輔以民間客家文史工作者、藝術家、音樂師多年智慧累積形成的「客家經驗體系」及藉由「還我母語運動」激發客家族群凝聚客家意識的「客家行動體系」,三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便可使得客家知識體系建構完備,促使客家研究朝客家學之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孫煒(2011)。客家知識體系分析架構的理論基礎與分類方向。載於江明修(總計
畫主持人),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行政院客委會建構客家知識
體系規劃研究整合計畫,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