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9期 2011/08/15出刊/ 半月刊

 

 

客家武術保家衛民 又譽「義勇之拳」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100專題系列報導,要介紹客家族群在運動方面的傑出表現,首先要介紹的是客家武術,客家武術淵遠流長,在台灣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先民渡海來台開墾,由於盜賊猖獗,為了要保護身家財產,於是先民請來了武師,教導族人武藝,早年在桃竹苗以及雲林崙背等地,練武風氣很盛行,也有不少的流派,像西螺七欠是布雞拳、金鷹拳的大本營,北部客家庄則以流民拳為主,但不管哪一路拳法,目的都是為了保家衛國練武強身,「崇武尚義」的精神也讓客家武術,獲得了「義勇之拳」的封號。

  紅色的西螺大橋,是濁水溪上鮮明的目標,由北往南走到橋的另一頭,不但是台灣的魚米之鄉雲林,同時也是台灣的武術之鄉,西螺七欠。

  1661年張廖族人的祖先,渡過黑水溝,在今天的崙背、二崙以及西螺一帶定居經商,由於當時盜賊土匪橫行,張廖宗親便將25個聚落的族人,分為7個角落,分別由七位「頭人」帶領,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

  港尾村文化協會理事長 廖良元:「7個角頭,7個頭人,要救援詔安客族人,免於被山賊抓去,結果一個戰死,剩6個,就欠1個。」

  到了清朝末年,官府無力維持治安,加上七欠居民時常和原住民、福佬人發生衝突,於是張廖族人再從福建詔安,請來福建南少林拳傳人,教導族人習武。

  港尾村文化協會理事長 廖良元:「要保護我們宗親的生命財產,就需要請一個,功夫很好的師傅來教,就從廖金星開始的。」

  武術師傅所打的,就是當年由金星師傳入崙背地區的布雞拳,主要套路多強調防禦保身,而其中「三步擼」套路中的腳法,更是舞動詔安開口獅,最重要的基本功。

  港尾村布雞拳師傅 廖仙員:「我們要怎麼做,這個七星步,比如說我們下盤要穩,腰要直,練到好。」

  除了眾所皆知的七欠武術,其實在北部的客家庄,也流傳了另一路拳法「流民拳」。

  拳風剛猛有勁的客家流民拳,是早年戰亂時,客家人到處遷徙流浪,為了自保所學的拳術,流民拳因而得名,雖然拳術基礎出自於中國南拳系統中的詠春、洪拳,卻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招式。

  前國家散打教練 邱文頊:「流民拳是屬於博採眾長,把其他各門各派的武術,如果說動作不錯的,然後有這種力量時間距離角度,運用很好的把它收羅進來,這叫流民拳。」

  集各家武術精華於大成的流民拳,注重實戰技巧,講求近距離連消帶打,曾奪得1991北京搏擊比賽冠軍,也一度是軍警特勤單位必習之武術,雖然招招是絕招拳拳中要害,但客家人卻不隨便動武傷人,練精更要練氣,強調忠義保家園來傳承武術,因此流民拳,也被稱為「義勇之拳」。

  前國家散打教練 邱文頊:「功夫要學得好,它必須是要你內心是很沉浸的,並不是像我們外表看到的,是很動態的動作,就是說由外而內一種自省的功夫。」

  武術老師 古耀錦:「以前我們拜師都要發誓,要在神明面前發誓,這學成之後用來打人,要絕子絕孫的。」

  從戰亂發跡而起的客家武術,歷經了百年的風霜,在槍砲彈藥時代,拳頭幾乎無用武之處,但練武強身的概念,仍然歷久彌新。

  五湖四海皆兄弟,請拳開始,一、二。

  在繁忙的都市裡、下班後在公園裡、在教室內,都可以看到民眾練拳的景象,像這一套是七步拳,為客家流民拳的基礎,由於簡單好學,成了民眾運動健身方式。

  武術老師 古耀錦:「要打的時候用槍比較快,不用練就會用,現在的問題就是說,我們練這個主要是練身體。」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工商業的發展,鄉下年輕人都往都市討生活,社會安定,也讓習武風氣武術跟著沒落,但仍有不少老師傅,卻仍然默默推廣武術文化,要讓客家人的尚武精神,永遠留存。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羅肇錦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李孟娟、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