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逸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文建會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是希望從基層社區做起,「由下而上」、賦權社區,凝聚社區的共同體意識,落實社會自治(顧忠華,2005)。行政院於2001年成立「客家委員會」,其目的除了喚醒客家族群的意識,輔以行銷客家文化、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功能,此舉已經彰顯了客家族群文化的特殊性,也振興了客家社區的產業經濟、進而改善客家地區的生活環境。新竹縣客家聚落「北埔鄉」,於1996 年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除了由公部門主導之外,有「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北埔文史工作室」以及各個社區發展協會和公益服務團體投入。其中,「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雖由企業所捐助、外地進駐到客家地區的基金會,但其所從事的事情卻和社區營造有密切的關聯,對於提升客家地區北埔客家族群的知名度、文化產業發展和生活品質提昇等都有相當的貢獻。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剛好配合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並獲得企業資助支持、專業文史工作者投入,讓北埔鄉成為客家社區總體營造成功典範;保存客家傳統建築、古蹟維護與文化延續,進而使得客家意象具有吸引力、吸引觀光人潮進入、更得以創造商機,正好符合當初文建會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目標。另一方面,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導入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促使社區居民朝「公民社會」邁進,讓社區居民關心、並投入社區公共事務。如此的成功案例,實可作為其他第三部門作為參考,尤其在處理社區總體營造的協力網絡上更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