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文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面積約為二個台灣大),現有十餘個主要民族,約有250萬總人口(其中約60萬以上為近年新進入之非法外勞)。1986年新加坡《客總會訊》第12期報導,估計客家人當時在沙巴約有7萬多人,佔當時華人的54%以上。由於華人移民在沙巴帶頭開發較早,經過130多年來的努力,在農業/工業/商業…等,皆佔有重要的地位。故至今在沙巴的商店招牌,除馬來文標示外,最重要的即為華文標示,部份地區的重要建物,(少數)甚至連馬路皆有中文標示,而華文報紙有四家之多。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實力不斷強大,以前馬來西亞政府之政策為全力打壓華文教育,如今亦不得不開放馬來人入華僑學校學習華文(僅對馬來人有補貼)。
斗湖(Tawau)郡,位於沙巴東南部,根據維基百科資料,2009年人口統計,約有47.5萬人,其中華人約有3.5萬人(多數為廣東東莞寶安等地移入客家人),其他各地移入之少數廣東/海南/福建等華人,為了到客家社會做生意,而學習客語。故客家話在該區華人社會中,其重要性如華語一樣重要。當地的基督教巴色(教)會每週之禮拜,亦有客語及華語的福音講道(如圖),這在全世界,真是難得的景象。古語云:「禮失求諸野」,或許未來台灣的客語消失後,想學客語,可能要到沙巴才行。
斗湖巴色會教堂(攝於2011年7月15日)
斗湖巴色會教堂的客語/華語/馬來語 禮拜時間表(攝於201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