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8期 2011/08/01出刊/ 半月刊

 

 

客社所迎新生 以開放之心前往南投田野調查

【文/古明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迎新生,7月12、13日,由王俐容、張翰璧、姜貞吟、蔡芬芳等四位老師率團及助教彭淑姿的協助下,研究所學生前往南投縣水里鄉,進行客家二次移民、宗族發展、產業、社區營造等主題的田野調查。
客社所每年暑期都會由研究所二年級學生規劃,邀請老師及新生前往客家地區辦理迎新田野調查活動。今年為了安排田野調查,研二學生戴國焜、謝晨馨、陳依珣、羅郁瑛、湯承翰、陳智涵,及研一學生古明芳、林敬育等人,兩度前往水里溪沿岸的車埕村、新興村探勘,並與當地村長、意見領袖會面。
  為了讓新生盡快了解客家文化,研二學長姐提前於7月5日邀集研一新生,說明田調的活動內容並介紹中大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邀請了蔡芬芳老師演講「田野調查基本素養」,為將來的學術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事前充分準備 以開放的心進入田野

  7月5日,蔡芬芳老師特別以「田野調查基本素養」說明,田野調查不僅讓研究者更認識他人,也讓研究者更認識自己,能檢重新視自己的觀點與文化。她希望大家在田野調查時,要「將預設擱置一旁,以開放的心去觀察當地的地方與人」。
田野調查方法的始祖、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建立了一套有系統的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方法。民族誌既是一種在文化本身的社會脈絡下研究文化的田野方法,包括參與、觀察、做田野筆記、訪談;亦為一種書寫文化的文類與方法,包含對文化的記錄與分析。
  蔡芬芳老師指出,田野調查之前,必須閱讀既有的民族誌與其他報告,進而籌備計畫、設計問題。她強調「進入田野的第一印象最重要」,要認真地去「看、聽、嚐、聞、感受」。以「聽」為例,研究者須留心在田野聽到了甚麼聲音?當地人發出甚麼聲響?例如不同的文化擤鼻涕的聲量大小都不相同。
研究者必須每天紀錄,包括田野日記,紀錄自己,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偏見何以產生、觀察我族中心主義如何形塑自己的認知,對所觀察的文化逐漸發展出來的認識(認識不等於理解)。還有田野筆記,紀錄被研究者以及對其文化行為的觀察。
參與觀察是民族誌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透過參與觀察,民族誌研究者經歷四個階段:進入,文化衝擊,建立和諧密切、互信關係,文化理解。雖然暑期田調僅有兩天的時間,但仍期望能透過在田野的觀察、溝通、紀錄的經驗,喚起對客家文化的關注,開啓客家社會文化研究的一扇學術之門。

水里鄉客家族群

  7月12、13日兩天的田野調查,邀請車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友誠介紹車埕客家移民現況,以及產業發展歷史。同學分成四組,依照宗教、產業、社區營造、宗族四大議題,前往水里義民廟、新興村德龍宮、車埕社區發展協會、新興村客家協會、李姓夥房訪問地方耆老。
由於水里地區原是原住民聚居之處,相傳清光緒年間,漢人陳世傳獲原住民首肯,在此居住墾殖;日據時期,新竹人到此來經營樟腦事業,吸引了桃竹苗地區客籍人士來此拓墾。
  前,水里鄉的客家族群佔了人口65%以上,為客委會指定的重點客家鄉鎮,水里溪沿岸的客家族群比例最高,原名鹿寮坑的新興村有95%以上人口是客家人,大部份由新竹、苗栗二次移民到此地。
  車埕村早期木業興盛,也是鐵路集集支線的終點站,該地歷經林業、大觀發電廠開啓的電力文化、為運輸蔗糖的輕便車鐵道文化、農業等產業發展,以及客家族群遷居此地的宗族組織和宗教信仰特色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討。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謝晨馨
◆ 編 輯 群/ 古佳惠、李孟娟、周佳儀、涂正強、彭淑姿、曾筱茜、彭賢明、賴亞華、謝晨馨、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林佑柔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