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筱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二、 西方文化理論(I)—啟蒙創見
馬克思的經濟社會分析與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幫助人們了解世界,在經過法蘭克福學派對理論的整合與英國對文化研究體制化,有了解釋的根基。
源頭—馬克思主義
「經濟」與「物質」是兩大核心概念,說明心靈是受限於物質的「唯物論」,認為人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人類的思考方式;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被物化的惡性循環:資本家將勞工物化→人產生異化→金錢價值>生命價值
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原因,應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中尋找」:「下層結構」(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係)決定「上層結構」(人的理念與社會制度)
佛洛伊德的「文明與其不滿」
文明促進了社會「整體」的快樂,卻壓抑了「個體」部份的快樂,一矛盾的共存模式:齊美爾(社會學家)「屬於個人的意義與強調的標準本身,不僅屬於社會,也反抗社會」
佛洛伊德:開創精神分析學派,影響至性解放運動、語言學的結構主義。由於「本能、社會道德、現實環境」三者間衝突所產生焦慮;以精神分析解讀文學作品,可對作者和人物性格分析,套入文化現象,將視為一大文本,對大眾心理與行為分析。
文化研究的先驅—法蘭克福學派
霍克海默(哲學家):修正傳統馬克思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的結構與人類歷史進程更為複雜。
理論要點:修正傳統馬克思主義--非經濟決定論可完全解釋、質疑啟蒙的觀點--科學發展帶來戰爭&文明是當權者的手段、批判文化工業--反對複製與模仿、菁英領導整體--領導大眾提昇水準
二次戰前的法蘭克福學派,偏執於資本主義的既成制度,認為不斷刺激大眾不必要的消費慾望,使人無法辨清盲目消費的社會並不可取。
阿多諾的文化工業論
有計劃製造流行文化商品的工業,商品可被大量生產、複製;消弭了藝術與商業的界線,統一在資本主義以獲利為目的的文化商品中,商業化成主導價值 例如:流行音樂、迪士尼卡通商品等
紀德堡與國際情境主義
紀德堡:在我們的時代,自我的解放,意味著在消費主義的統治中解放。
理論要點:反資本主義、對抗消費社會、倡導革命、拯救學生生活
「國際情境主義」批判學校成為「資本主義奴隸訓練所」,被制式教育所馴服=以知識包裝的文化商品,營利的商業導向,以商業和資本主義為依歸;《可憐的學生生活》,學生成維持文化工業營運的消費者→引爆1968年法國學生運動(有關的社會運動 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法國五月革命、美國女權運動、學生運動等)
文化的現在進行式—霍加爾和威廉斯
勞工文化的提倡者,力倡大眾文化的獨特性(VS.法蘭克福學派 阿多諾 菁英文化受挑戰)
勞工文化的提倡者 |
【霍加爾】 |
【威廉斯】 |
觀點 |
- 不拘泥於客觀的科學方法,認為「個人經驗」亦有貢獻
(出生勞工階級家庭)
- 主張大眾文化有可取之處,與菁英文化無優劣之分
|
- 主張文化不斷被形塑,人人可參與
- 提出「感覺結構(情感結構)」,即藉由真實的生活經驗了解文化(父親為鐵路工人)
- 個體經驗形成「感覺結構」,亦即每個人都能參與代表整體生活經驗的文化演進
|
影響與貢獻 |
- 建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奠立文化研究驗學術的地位
- 重視大眾文化,使其地位提升
- 以自傳式分析,為社會科學注入新意
|
- 為英國1970年代「新左派」文化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 為英國文化研究定調,帶有濃厚的馬克思主義色彩
|
恩茲伯格的媒體文化觀
恩茲伯格:教育成為強迫性的義務,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市場需要一群識字的消費者需看的懂廣告
「次等文盲」特徵:不知道自己是文盲,且認為自己有充分接受訊息的能力,感到滿足而不反省能否辨識訊息真偽。
「零度媒體」=電視:如變形蟲般可適應所有社會階級與環境,並突破語言限制,成為共同語言與記憶;特徵為「沒有內容」以行銷為目的製作節目,得到一堆事不關己的資訊
參考書目:
卡勒著;李平譯,《文化理論》,香港:牛津,1998年。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市:易博士文化,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