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6期 2011/07/01出刊/ 半月刊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伯公

【文/羅郁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參觀六堆文化園區後的心得,首先,需要來表達一下嘆息之意,因為時間緊湊的關係,沒有辦法好好享受這個超大園區的每個展場,還有很不巧的是,遇到多媒體展示館換下一批展示物的「過度期」,不然,一定能更大飽眼福。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基伯公,第一眼看見這,就覺得有種親切的熟悉感,自己家附近也是有尊土地公守護一家人平安健康地過日子,正如導覽人員所說,「伯公」是客家村莊的重要信仰。以前,對拜伯公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會刻意去探究「起源」,這天在六堆聽了導覽人員非常專業的提供詳盡的介紹,從歷史背景發展和所見之物的意義,讓自己更融入伯公信仰中,不再只是單純的祭拜動作。

豐富的內容中提到,客家伯公的形式跟墳墓非常相近,大部分來說,最大的差別在建築轉角處的「直角」形狀,一般墳墓的圓弧狀的,不過也有少數的福德正神造型是採用圓弧形的,知道了這個小知識,相信能幫助自己注意到小細節;而恭奉在伯公前的「盤花」,意即盤子上面放的花,是信徒就地取材摘來的花,加上重要的是那顆虔誠的心,花必須保持「乾淨」,不能被其他人拿來聞過,聞過的花不能再拜神,這表達對神明尊敬的態度。

當下想到,和我們家鄉不同的是,在一般日子裡,「盤花」並不常出現在供桌,花,不會是大家的必備祭祀物,反而是水果、餅乾,以及大節日的牲禮;但是,似乎不論南北,一樣的兩種情形是,最勤勞的「阿婆」,往往是家中最早起來拜土地公的人;還有信徒們彼此間準備茶水、打掃等有默契的分工。

我們看到「不同形式的伯公」,其實是因為「時間的發展」,早期福德正神的祭祀,是在一顆大榕樹下,擺顆石頭放上紅布,接著,出現了「碑石」,而現今都是「有幫伯公蓋間房子」的形式,導覽人員也幫大家解惑,一般水池跟伯公的祭祀沒有特別關係,但若是田地的水閘門,常能見到一旁庇祐農業豐收的福德正神。

其實在六堆文化園區這的開基伯公,還有一個意義,就是保佑旅客的平安,及祝福大家玩的開心。在「神力」加持下,總覺得這趟學習很愉快又有收穫,加上導覽人員用心熱/樂情的字字句句,相信所有的觀光客和學子定能滿載而歸。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