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除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動員,其實還要靠民眾的自發行為,嘉義縣溪口鄉有6成的福佬客為了復甦客家文化,3年前開始在鄉公所舉辦客家歌謠班以及文化活動,而台北扶輪客家社2年前成立了青年團,鼓勵年輕人接觸客家文化,不少客家青年和福佬客積極的想把客語學回來,把客家文化傳下去。
從飲食習慣和藝文活動中,嘉義縣溪口鄉的鄉親開始尋找自身的客家根源,日前委託南華大學所做的調查中發現,將近6成的居民,祖籍來自大陸廣東饒平,受到環境影響,大多使用華語、福佬語,最後變成了不會說客家話的福佬客,為了找回失落的母語以及傳統文化,近幾年來,鄉公所不但成立歌謠班,也還舉辦各式文化活動,努力復甦失落已久的客家文化。
嘉義縣溪口客家歌唱班成員 謝玉英:「最起碼唱歌起來就是很快樂,客家歌裡面的詞句都是很有意義,我們覺得滿好的。」
嘉義縣溪口鄉長 劉純婷:「就是我們從語言、飲食,或者是一些活動的方式,或者是一些手工的東西,讓民眾重新認識客家的東西,去把客家融入在我們溪口鄉親的生活之中,未來我們也期望繼續推動,就是說包括把我們的老街打造成一個有新的不一樣,屬於溪口福佬化的客家街。」
除了福佬客積極學客語以外,客家青年也開始有了客家認同與自覺,像是客家扶輪青年團,成員當中有一半是福佬人,另外一半則是不太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但是聚會時即使客語說得不流利,也鼓勵勇敢說出口,並安排參訪客庄老街,走過老巷弄,感受先民的足跡。
台北客家扶輪青年服務團長 邱郁婷:「我們接下來會開始練大鼓,然後我們可能會結合一些可能客委會的活動,然後去表演,還有像義民祭,那也是每年都會參加的。」
文化的傳承以語言作為基礎,客家扶青團聚集對客家文化有興趣的青年,嘉義溪口的福佬客則在歌謠的學習中努力探尋自己的根源,透過不同世代自發性的努力,慢慢擴散影響周圍,在每一張認真學習的臉上,看到客家語言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的新契機。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