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為了傳揚客語以及客家文化,客委會兩年前開辦薪傳師制度,讓有志教學者能在社區中指導學生,但是有人認為,薪傳師資格認定過於寬鬆,反而不利客語傳承,而且招生開班等繁雜的行政程序,影響薪傳師準備教學的時間,客委會則表示,這種小學堂式的教學,對於客語扎根有所幫助,也將透過分區研習的方式,讓薪傳師互相交流。
勸君莫惜金縷衣。
帶著大人小孩,共同用客家話朗讀詩詞,假日的薪傳班在輕鬆的環境中,整個家庭一起學習客家語言文化
家長 劉太太:「像我們慢慢的,自己說的就不會很正確,那就是學校的老師教我們,教小孩的話比較正確,不是為了比賽,從日常生活中,或是老師從遊戲當中,教我們的小孩。」
今年將從高中畢業的葉人瑋,從小就跟在開設山歌班的父母身邊,學唱客家歌謠,更在大小比賽中到處得獎,高中還沒畢業,就已經拿到歌謠類薪傳師資格,並已經開過4個薪傳班。
薪傳師 葉人瑋:「現在的年輕人,就有些人不能接受,我就希望利用客家的語言,和現代的歌曲結合,這樣年輕人就比較能接受。」
客委會從2年前開始推出客語薪傳師制度,透過徵選程序,賦予在社區裡從事客家語言、文學、戲劇、歌謠的老師薪傳師的資格。
到2011年3月25日為止,共計1465人獲得薪傳師資格,其中語言類有1141人最多,占78%,歌謠類239人次之,文學類與戲劇類人數則偏少。
而客家學者黃永達憂心,2年內產生1000多位薪傳師,資格認定偏向寬鬆,將不利語言文化的傳承。
台科大客語文化課程教授 黃永達:「所以這個薪傳師,既然是一個師,這個師就不是這麼隨便,工程師這個師也不是隨便叫的,它就像是老師 教授,所以要經過更嚴格的審查,讓它有一個地位,真的有一個地位,才會讓人來向他學習。」
客委會表示,依照薪傳師認定作業要點,在相關客家教學工作投入多年,或是在4大類的比賽、研究獲得肯定,甚至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的成績,都能夠作為認定標準。
而指導過許多薪傳師撰寫企畫書,本身也是薪傳師的左春香,就認為薪傳師目前除了自行上網申請開班,還必須有超過一半19歲以下的學員,招生與經費申請核銷,是最大的難處。」
薪傳師 左春香:「要成班,到底有多少人會來當我的學員,我要先提計畫,提計畫,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會來,來的可能不會符合你的計畫的內容,所以變成要邊做邊看,邊做邊調整。」
客委會副主委 鍾萬梅:「目前就有我們分區的研習,同時我文教處也有構想,以後先委託師範大學,委託教育大學,就地來辦,就地來學習,就近來研討,就會增加他的功能。」
為了解決單打獨鬥的困境,擁有301位薪傳師,占全國比例最多的桃園縣,便在日前成立全台第一個薪傳師協會,希望組織動員薪傳師,透過教育訓練等活動的交流,讓薪傳師發揮更好的教學品質,而客委會強調,透過小學堂式的薪傳班,從社區裡營造說客語的環境,才能真正讓客語文化的傳承,扎根於家庭拓展至社區。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