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2001年6月14日,客委會正式掛牌運作,這個肩負搶救客家文化使命,十年來,客委會透過桐花祭的舉辦,提升客家能見度,推動客語認證以及薪傳師,則為客家語言文化傳承扎根,而客家電視台的成立,也確保客家族群媒體近用權,甚至在2010年通過客家基本法,賦予客家事務運作的法源基礎,雖著業務擴增預算,從第一年的1億元,到現在33億元的規模,其中每年用於文化活動,以及語言推廣等方面的比例,2011年更達到85%,雖然公部門展現對客家族群的重視,但長期關心客家事務的學者認為,客家人客語聽說能力再提升,以及相關人才培育等基礎工程,仍有不少改善的空間。
雪白的油桐花飄落滿地,這個客委會「最老牌」的節慶活動,從2002年推出至今,每年商機不斷突破新高,2010年總體產值達到231億,也大大提升客家能見度,然而龐大的商機,讓商家非常心動,卻可能忽略了當地原有的產業與文化特色。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徐正光:「他們賣的東西,是不是整個台灣觀光景點,都有的東西,還是真正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客家的文化產業特色得以發展,這是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
為了避免因為過度商業化的操作,讓客家節慶活動流於形式,客委會也逐步調整,未來將讓客家庄更有自主性。
客委會副主委 鍾萬梅:「客委會整合桐花祭的走向,就做這樣,其他的舊縣市政府,鄉鎮公所結合社團去處理。」
深耕客家文化,語言扎根的基礎工程也重要,為了擴大語言學習的年齡層,客委會05年推出的,客語能力認證,6年來通過各級認證人數有4萬7千人,近2年更以全額補助報名費,以及獎學金等誘因吸引學童報名,期望全面提升13歲以下年輕人客語能力。
客委會副主委 鍾萬梅:「這要一步一步來,就像我說的這是整個大環境,所以我們要對家庭方面去做,像客委會要推出幼幼級的認證,幼幼級的認證不是說讀字,而是要去聽 要去說。」
根據官方統計,客語認證推出後,客家人會聽客語的比例,從05年55%提升到10年的61%,但會說流利客語的比例,仍在40%到43%之間上下擺盪,客語復興仍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徐正光:「講客家話的人口,都以2% 3%在增加,它實際的情況,應該再加以更嚴謹的作檢討。」
而在法制面上,2010年1月客基法實施上路,其中第6條更明定,客家人口占3分之1的鄉鎮,設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產業之傳承及發揚,雖然這一年中,客委會獎勵重點區通過客語認證的公務員,達到2300多人,但學者仍認為,單是獎勵仍不足,未來應加強各重點區內,整體客語環境營造。
台灣科技大學客語文化課程教授 黃永達:「客委會跟教育部要怎麼協調,在這些重點發展區的學校裡,看怎麼以客家話教學,跟華語一同來進行。」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 陳石山:「桃竹苗的縣長,辦活動都應多說客家話,讓人覺得說客家話很好,就會有領頭羊的帶動作用。」
此外針對歷經藍綠兩朝的南北客家文化園區,都將在年底前落成營運,學者給予高度肯定,但也期盼客委會,未來少了文化園區必要的工程款後,每年增加的預算,能進一步落實到客家庄文化資產保存,以及人才培訓上,為下個十年打好基礎。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