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4期 2011/06/01出刊/ 半月刊

 

 

公館鄉紅棗產業的文化價值

【文/徐佳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以農立國的台灣逐漸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資訊化社會,現今更是知識經濟、服務經濟、創意經濟、體驗經濟的時代,美學經濟、符號經濟也正引領著社會的經濟脈動,以農業為主的鄉村也設法在產業荊棘中尋找出一條新的道路,例如發展休閒農業等等。研究指出台灣客家族群的職業較偏向農業,於是以農業維生的客庄也必需跟上此股潮流,以求地方的經濟發展,苗栗縣公館鄉的紅棗產業也正往此一目標邁進。一般民眾對於紅棗的認識大多是中藥界的補品,也未層看過紅棗生鮮的模樣(圖一),因為氣候、土壤的關係,公館鄉也是台灣唯一盛產紅棗的地方,強烈擁有地方特色產業中獨特性的特質,主要種植區域集中在石墻、福基、福星三村,許多地方試種都無法成功,這也是公館鄉紅棗產業的優勢。

  談到產業的發展,經濟是最貼近民生也是民眾最關心的目標,且大部份的文章皆在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策略及如何推展才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卻鮮少著墨於挖掘地方文化及如何深耕地方文化與討論地方產業帶給一地社會文化面的影響,然而這也是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的目的之一,即消弭不適合存在於社會的價值觀與讓民眾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除了唯一性的特質,當地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譬如紅棗種植的起源、建築石圍墻的由來(圖二)、當地精神信仰的背後意義,另外,地方產業的發展,究竟對一個地方帶來了哪些觀念的改變?當地居民又是如何秉持客家精神,努力打造自己生活的環境及發揚紅棗產業?紅棗產業的推動,是否能促進當地就業或吸引年輕人回流?這些都是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時所要討論的文化層面,文化能帶動經濟,希望討論出來的這些文化範疇能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注入活水,及從中探討出目前面臨的課題與未來改進的方向。

圖一 成熟的紅棗

圖二 石圍墻遺址

照片來源:公館鄉石墻社區發展協會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