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4期 2011/06/01出刊/ 半月刊

 

 

內埔老街訪談

【文/羅郁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在炎熱的酷暑下,訪問當地著名飲料店的「接班人」黃姊姊,雖然從小在這客家庄長大,但卻不是客家人,小時候父母親常會帶全家人到附近的天后宮拜拜,只是現在已經比較少了,偶爾過年等大節日才會再去上個香。這個地區媽祖的歷史背景很特別,因為竟然與客家族群有關,打破以往大家對於媽祖的認識都是從閩南文化發展出來的印象,關於歷史背景這點,黃姊姊說他們一家人並沒有特別的去了解,只是單純地會去祈求平安。「不是客家人的」黃姊姊,平常大家與鄰居是以國語溝通,但在這「客家」環境長大下,黃姊姊也學會講一點點的客語,不過她表示並不是從父母親那邊學來的,而是靠自己聽來的,加上因為家裡開店賣飲料的關係,所以互動上需要基本客語的會話能力,畢竟有些客人會直接用客語點飲料,所以簡單的聽、說,是沒問題的。訪問的最後,黃姊姊強調在這裡,地方上的大家並沒有刻意分別,誰是「少數的」閩南人,誰是「多數的」客家人,大家都相處的很「和平」愉快,或許這正是成功的族群融合。

  從這次訪談中得到了些小心得: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課本上說的「閩客族群械鬥」,在今天合諧的族群互動看來,似乎是很遙不可及的事了,當然,當下仍是有「新族群」關係發展著,大陸、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來的「新移民」,加上科技日新月異,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但是文化與文化之間所受到的衝擊,不容小歔,「一日生活圈」和「地球村」的形成,這些改變想必都會為「台灣的文化」帶來新的刺激,這麼多不同文化的接觸下,當然也會衍伸出一些摩擦,需要大家努力來克服,不過,同時我們能學習更多的謙卑包容,彼此截長補短的互助,而非「誰」的文化吃掉了「誰」的文化,我相信台灣的未來是值得眾人期待的,美國的大熔爐不會是唯一一個族群融合的例子,期待日後的研究能看見台灣更多的文化融合。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