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2期 2011/05/01出刊/ 半月刊

 

 

鸚哥石文化夢想協會於社區營造工作的永續發展策略

【文/龔毓晨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鸚哥石文化夢想協會早先是由鶯歌鎮陶瓷文化觀光發展協會成員楊國隆先生於2006年號召五位熱血的同好共組「鶯歌文化夢想工作隊」,以匯集社區人士、提升社區公民意識的目標,連結社區團體、陶博館,爭取補助資源,以文化資產、社區生態及公民社會為推廣方向,為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為社區居民服務。

直至2008年進一步於內政部登記為「鸚哥石文化夢想協會」,為鶯歌第一個以社區營造為工作目標的組織,因此開啟的鶯歌社區營造發展的新里程碑(陳庭宣,2009)。協會自我充實的謙虛態度(Humble),對鶯歌文化生態保持樂觀(Optimistic),用專注社會脈動的敏銳力(Penertration),及對文學藝術懷抱無限熱情(Enthusiastic),四個字共組成希望(H-O-P-E),以希望為動力帶動社區居民參與意識、愛鄉愛土、關心社區事務,進而參與公共事務的意志。

目前協會分為五個工作小組,分別為生態保育組、鶯歌社區報、鶯歌故事劇場、文化產業組與三鶯社區大學,筆者針對蒐集文獻資料、實際參與和訪談資料,實際執行工作分述六項如下:
(一) 保護鶯歌環境,宣導生態教育:生態保育組

   生態保育組是由退休老師將社區生態師資引進社區,結合林務局山林嚮導,將喜好大自然的社區居民,共同以關懷鶯歌的居住環境,號召更多愛好大自然的人一起參與社區生態環境的改造,秉持「清淨家園、關環環境」的想法,主要工作如帶領臺北縣鸚哥河川巡守隊隊員參與並認識自身住家附近的水域環境,透過訓練、解說讓對瞭解自家環境的水質與環境汙染狀況,藉由組織河川巡守隊來達成監督守衛鶯歌生態環境,希冀透過與公權力的結合來改善環境汙染的問題,透過協會的努力驅動良善的居民草根力量,提升環境生活品質。

源頭來自桃園龜山,流經鶯歌區的鶯歌溪的汙染情形一直都是居民很頭痛的問題,河川經常是「美得冒泡」 ,泡沫還可以飛進教室,可見汙染情形非常驚人,一般認為是上游的染整及電鍍工場廢水、下游陶瓷工廠排出的釉料與民眾丟棄的垃圾,是主要的汙染源,因此河川巡守與巡守大漢溪的桃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共同合作,透過河川巡守隊透過每周不定期巡守鶯歌溪河川流域,清除流域垃圾,並每周只少進行一次水質檢測進行記錄,找出河川汙染源並檢舉不法排放化學廢料的工廠。
生態保育組亦有著力環境教育與宣導,在內部方面,協會自行辦理志工訓練,並協助巡守隊對員取得環保局的志工證書;在外部方面,成立解說導覽志工,辦理解說導覽活動,並協辦環保署的河川巡守教育活動。

  近期,生態保育組的工作尚有政府合作,與搭配林務局社區林業計劃,合作出版鶯歌蝴蝶手冊,進行鶯歌溪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鶯歌步到鳥類保育與調查、搶救鶯歌生態多樣性及保育筆筒樹等工作。

(二)宣傳協會工作,提昇社造影響:三鶯社區報

 97年協會創立之始即按定期發行社區報,以建立公民社區為目標,整合媒體工具進行社區營造,報導社區大小事,報導多為具當地特色美食、文化資產、生態環境,並同時宣傳協會服務,以提升該協會工作的可見度與擴大社造影響。社區目前社區報已出版至第三十三期,放置於商家、觀光區內供民眾索閱,並提供贊助訂閱與廣告刊登格,以順利長期推行。

(三) 文化意識與公共議題的展演場域:鶯歌社區故事劇場
該協會於其前身鶯歌文化夢想工作隊時,便有與陶博館社區服務組合作,培訓社區「社區故事媽媽」,讓社區媽媽帶領自己小孩參與劇場演出,或是由社區內小學師生一同參與合作,傳承鶯歌的多元文化與歷史故事。

劇團也是一個讓親子有機會互動的地方,讓父母帶著小孩一起演出,故事劇場的劇情安排更是讓社區居民練習議題聚焦的能力,探討社區內的公共議題,並選擇用劇場形式表達居民自身的想法與解決之道,這樣的方式不僅拉近了社區家庭與居民間的距離,更同時改變社區居民對於過去消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透過劇場發聲、發揚,引起更多居民的共鳴。

2007年 大妖怪的秘密 說明鶯歌石地名的由來,並透過大妖怪的意象說明,居民對於鶯歌環境保護和愛惜之心
2008年 陶砌大廚師 表達鶯歌陶瓷產業後繼無人的感慨,提倡陶瓷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並勉勵後進學習。
2008年 偷走色彩的精靈 說明蝴蝶生態棲地的保育工作,讓居民更瞭解、重視生態環境。
表:社區議題相關的故事劇場

(四) 結合弱勢照護與生態教育:鶯歌綠色產業希望工寮

 協會於2009年申請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劃「營造鶯歌綠色產業希望工寮」,並接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的指導於北鶯公園搭建希望工寮與麵包窯,在小小的北鶯公園中,召集社區弱勢、失業者與志工共同一同蒐集整理廢棄陶片建造麵包窯,以漂流木搭建工寮,將公園環境一同結合。

  希望工寮的搭建有幾項創新的意義:(一)連結情感:在希望工寮做麵包可拉近社區居民情感的場域,大家可以在此互動,讓居民回憶過去的窯邊時光;(二)關懷弱勢:透過麵包窯開創社會公益的另外一個可能性,麵包窯招攬社區弱勢及失業者共同學習麵包、pizza烘焙技術,培養就職能力;(三)生態教育:麵包窯燃料為山林廢棄不用的木頭與樹枝,將周邊環境結合,教育居民愛惜大自然的重要性;也同時辦理營隊,帶給學員不同的控窯體驗,開創鶯歌新特色。

(五)調查並推廣鶯歌陶瓷特色「梅仔花」:文化產業組

  對現在鶯歌地區來說,陶瓷已經是傳統產業,產業因人力成本過高而外移,極須進行思索新的差異化方向,文化產業組嘗試找出過去鶯歌陶瓷的文化特色,並嘗試走出新的方向。「梅仔花」,又稱胭脂花,為四五十年台灣碗盤常見的圖樣,因此協會著手梅仔花社區調查,推廣梅仔花產業工藝,並透過與連結陶藝師父、當地商家以及陶博館,進行展示或教學;而在推廣的部份,則連結社區文資守護員、文化工作者、社區導覽員與志工團隊,共同推廣社區產業。

  另外,協會也結合青輔會遊學台灣的活動,於2009及2010年皆有舉辦遊學台灣營隊,以鶯歌窯場探索以及生活體驗為主軸,帶領學員深入窯場體驗藝術創作與文化,並結合鶯歌環境進行環境教育,讓學員對土地、能源和環境都能多一層尊重與熱愛。

(六)提升社區資產,注入永續力量:三鶯社區大學

  民國2010年為協會開創嶄新的一頁,過去所辦理的「三鶯社區學院」正式立案成為「三鶯社區大學」,以整合學習機制與社區資源,讓社區居民在社區內共同聚集一起學習、思考如何讓社區變得更好,其辦學目的如下:(一)提升三鶯居民公民意識;(二)整合社區資源,推展終身學習;(三)發揚地方特色,提升在地文化;(四)便利居民學習,提升人文素養;(五)培養社區人才,提升社區魅力;(六)促進社區成長,培養現代公民;(七)照顧弱勢,協助改善經濟狀況。

  透過引介社區師資、結合社區資源開課,提供居民終身學習的場域,提升居民愛鄉愛土之情,更使得原本對社區文化、環境默不關心的居民,能夠透過社區的牽引,進而受鼓舞而投入鸚歌石文化夢想協會,及當地的社區營造的工作。

統整協會目前的服務與工作,分別可以從文化、環境及社會三個面向切入:




   在文化面,協會成立文化資產守護社與文化產業組,前者進行鶯歌歷史的調查與記錄,後者則是鶯歌陶瓷特色的推廣,除了過去曾參與文化局藝文深耕計劃之鶯歌文化資產守護圖卡的製作,接下來將與攝影社團合作出版鶯歌文資特色明信片;在環境面,透過生態保育組的調查與守護,並共組河川巡守隊改善鶯歌溪汙染情形;在社會面向,則開辦麵包窯職訓課程,讓長期失業與弱勢者參加,並教會共同合作製作愛心水餃協助社區弱勢婦女,以上工作都透過鶯歌社區報點點滴滴地記錄和宣導,讓協會工作深入人心,讓居民慢慢感受到協會的努力。

以上文化、環境和社會三個面向都透過社區大學與社區志工(包括文史守護員、文化工作者和社區導覽員)共同推展開來,社區大學在終身教育之上,以課程形式帶領學員進入鸚哥社區營造工作,將教育變成協會的工作,將社區營造工作變成居民終身學習的一部份,該協會巧妙地運用社區大學的方式連結社區工作與志工資源,讓社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員成為社區志工,社區志工也可以在投入到社區大學內傳授給未來學員,該協會透過社區大學的課程來整合各項社區營造工作的訓練,凝聚社區居民學習與參與意志,是當今社區營造工作者值得參考的永續發展策略。

※參考資料
陳庭宣(2009)。鶯歌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歷程與願景。莊秀玲(編)。陶博館研究集刊2008-2009。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