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玉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 來源:ph、th、kh→h
				(1)	粵語聲母的特點:古溪母字今讀除了kh之外,還有h、f的讀法。
				溪母今讀	古韻分佈	演變過程	演變機制
				  [kh]	古開合各等	kh 
				  [h]	古開口韻
				  部分自合口三四等	kh→kh→h	丟失閉塞,保留送氣成分
				  [f]	合口一二等
				  三四等字數較少	khu→khu→hu→f(hu-)	丟失閉塞,保留送氣成分
				(2)	古透、定母今讀為[h], 由於古定母在平、上聲才會送氣,至於去、入不列入此範圍內。
				 
 
				(3)	古滂、並母今讀為[h], 由於古並母在平、上聲才送氣,至於去、入不列入此範圍內。
				
				 
				★ 擦音化的歷史層次
				1.
				  (1) 以上三組擦化現象,透定母、滂並母、溪母,唯獨溪母缺少全濁聲母「群母」 透定母、滂並母:清化後的演變/溪母:清化前的演變(所以不包括群母)←此點有待考證,清化是很早的。
				 (2) 四邑片的開平、鶴山粵語在合口韻時,透定母=滂並母≠溪母(h- =h- ≠f-)
				  溪母早已走過khu→hu→f的歷程,但前兩組尚未參與這樣的變化。
				※這兩個證據都證明了kh-的擦化早於ph-、th-
				2. kh→h(省力說,因為發音部位接近)幾乎所有粵語都有此現象,但ph→h、th→h僅見於開平和鶴山,根據粵語形成的歷史背景,推測可能是古百越語的底層現象(語言接觸的體現)。
				原始侗台語沒有送氣聲母,因此侗台民族在接觸使用漢語時,便用擦音來代替送氣聲母,漢化後,影響了粵語的語言形態。
				※與侗台語語言接觸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