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2期 2011/05/01出刊/ 半月刊

 

 

粵語的[h]化現象

【文/鄭玉華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 來源:ph、th、kh→h

(1) 粵語聲母的特點:古溪母字今讀除了kh之外,還有h、f的讀法。

溪母今讀 古韻分佈 演變過程 演變機制
[kh] 古開合各等 kh
[h] 古開口韻
部分自合口三四等 kh→kh→h 丟失閉塞,保留送氣成分
[f] 合口一二等
三四等字數較少 khu→khu→hu→f(hu-) 丟失閉塞,保留送氣成分

(2) 古透、定母今讀為[h], 由於古定母在平、上聲才會送氣,至於去、入不列入此範圍內。

(3) 古滂、並母今讀為[h], 由於古並母在平、上聲才送氣,至於去、入不列入此範圍內。

★ 擦音化的歷史層次

1.
(1) 以上三組擦化現象,透定母、滂並母、溪母,唯獨溪母缺少全濁聲母「群母」 透定母、滂並母:清化後的演變/溪母:清化前的演變(所以不包括群母)←此點有待考證,清化是很早的。

(2) 四邑片的開平、鶴山粵語在合口韻時,透定母=滂並母≠溪母(h- =h- ≠f-)
溪母早已走過khu→hu→f的歷程,但前兩組尚未參與這樣的變化。

※這兩個證據都證明了kh-的擦化早於ph-、th-

2. kh→h(省力說,因為發音部位接近)幾乎所有粵語都有此現象,但ph→h、th→h僅見於開平和鶴山,根據粵語形成的歷史背景,推測可能是古百越語的底層現象(語言接觸的體現)。

原始侗台語沒有送氣聲母,因此侗台民族在接觸使用漢語時,便用擦音來代替送氣聲母,漢化後,影響了粵語的語言形態。

※與侗台語語言接觸的證據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