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2期 2011/05/01出刊/ 半月刊

 

 

明代文化的戲劇

【文/呂欣芸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明代的戲劇主要分為雜劇和傳奇。雜劇承元而來,在明代雜劇有五百多種劇目。傳奇是在宋、元南戲的基礎上吸受元雜劇的優點而來,在明代有上千種劇目。

一、雜劇:明初為加強思想文化上的控制,戲劇成為宣傳封建思想和倫理道德的工具。《大明律》明確規定嚴禁戲劇中涉及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違者杖之。明成祖時,規定凡有這種戲文的要在期限內送交官府焚毀,如有收藏者,全家抄斬。由於朝廷的干預,明代雜劇的創作無法正常發展。重要作家有:
(一)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號丹丘先生,被封為寧王,後徙江西南昌。他精通音律,做雜劇十二種今存《冲漠子獨步大羅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但價值都不高。然《太和正音普》紀錄了元和明初的雜劇,評論雜劇作品並論述雜劇的分科、製曲方法、角色源流,是戲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朱有燉:其作品多數為歌舞昇平、宣傳封建道德曾流行一時。他走關漢卿的道路,但才情和鬥爭性不及漢卿。朱有燉打破元雜劇一人主唱,和全用北曲的規範,創造合唱、對唱、北曲兼用的新體制。明中葉以後,反映現實、具有思想意義、諷刺喜劇、寓言劇和影射現實的歷史劇作品增加。採用對唱、合唱較為普遍,作品兼用南北曲,也出現全用南曲的〝南雜劇〞。這也顯現南曲風氣興盛,北曲衰弱,雜劇已失去重要地位,此時作家有康海:前七子之ㄧ,字德涵,為人放蕩不羈。重要作品有《中山狼》。
(三)王九思:前七子之ㄧ,字敬夫。著有《杜子美沽酒游春記》、《中山狼院本》,比康海的中山狼遜色,但較早打破元雜劇一本四折的舊規範,有創新意義。
徐渭:字清文,後改文長。其《南詞敘錄》是研究宋元南戲與明代傳奇的重要資料。他的《四聲猿》被稱為〝天地間一種奇絕文字〞。

其餘略具名氣的作家作品有馮惟敏《僧尼共犯》、汪道昆《高唐夢》《洛水悲》《遠山戲》《五湖游》、徐復祚《一文錢》、王衡《郁輪袍》、陳與郊《昭君出塞》、孟稱舜《桃花人面》。

二、傳奇:明初的傳奇是南戲的改稱,勢力不比雜劇大,體制上要到明中葉才完善。剛進入明中葉,因為朝廷干預,宣揚道德倫理的教化戲有一定的比重。例如丘浚《五倫全備記》、邵爛《香囊記》。明中葉後傳奇逐漸形成篇幅長、題材長、情節曲折、詞采豐富、人物描繪細膩的新劇型。一場戲長達十幾齣,唱腔兼北曲。著名作品有李開先《寶劍記》寫林冲,有五十二齣,以寶劍貫穿始末。王世貞《鳴鳳記》共四十一齣,開明代時事創作風氣。梁辰魚《浣紗記》共四十五齣,打破世俗貞操觀念,結局團圓更充滿詩情畫意。明萬歷以後,傳奇創作到達高潮,有大量才子佳人和現實生活的劇本。因為對音律的見解不同而分為兩派,吳江派和臨川派。吳江派強調戲劇創作要角就音律,言語上主張多用民間俚語。重要作家有沈璟、呂天成、卜世臣、王驥德、葉憲祖、沈自晉,其中沈璟成就最高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義俠記》《博笑記》《紅蕖記》。臨川派與吳江派所持相反,重要人物有湯顯祖、孟稱舜、阮大鋮。首領人為湯顯祖著有《牡丹亭》《紫簘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

三、戲劇的聲腔和戲班:明初統治者將南戲加上弦索,成為官腔推行全國。而湖廣、浙江一帶有自己的戲劇聲腔,明中葉後型成海盆腔、餘姚槍、昆山腔、戈陽腔競爭的場面。而昆山腔經魏良輔改革後走上全國。昆山腔清柔婉折而受士大夫歡迎,弦索腔和北曲沒落,其餘腔調也相形見拙。明代戲班有私人家樂和個人蓄養的戲班。前者為少數人合資,演出地比平地高出數尺。而一般戲班都為男性伶工。

戲劇往往呈現時代的特徵。明初雜劇作家較多,因為統治者干預,戲曲在明前期無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比較差,沒有新的創造,而且連元雜劇和宋元南戲的優秀傳統也沒有繼承下去。作家鮮少直接反映現實或描寫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他們寫得最多的是愛情戲。傳奇自《琵琶記》出現以後,宣揚封建道德的傾向愈益嚴重。明初自明中葉,因為長期的穩定,農業生產力高,城市工商業的繁盛,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市民群眾逐漸增加各項的繁榮也促使戲劇的發展。有了廣打的群眾,戲曲和民間文學則有著巨大的成就,此時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明代文學的主流。

到了後期,戲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新的變化。雜劇方面出現了優秀的作家徐渭。傳奇方面成就更為輝煌,並凌駕於雜劇之上。明傳奇在戲曲史上是繼元雜劇之後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湯顯祖就是那時期傑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戲曲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它的強烈的反封建精神,使它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戲劇發展至集盛,即出現派系,明代各腔派別不同,昆曲從中脫穎而出,而有「國粹」之美譽的京劇就曾從昆曲汲取精華。士大夫閒適的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昆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他們內心深處對社會、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這可以說是士大夫為昆曲注入了情感。

肆、參考書目
南炳文、何孝榮著《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6月,p200~212。
鞏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說天下─明》,吉林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p162~163。
張廷玉《明史》卷288徐渭傳。
張廷玉《明史》卷287李開先傳。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