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恩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回想之前上課時所做過的小論文,做的主題可說是五花八門,有洗衣場的研究、有印尼與客家文化的研究、荖葉研究,這些主題的差異性頗大,而且做起來都有其困難性。而且,很多人問我,做這些研究,自己有沒有興趣,其實在當下,會覺得都是一些新的議題,而且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會覺得頗有興趣的,但,在實際操作、研究之後,發現困難重重,有的是文獻資料難蒐集,有的是訪談的人物不容易找,有的是需要離鄉背景獨自一人去做訪問。當一份小論文完成之後,常常都會覺得有些後悔,總會覺得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困難的議題。不過也還好有這些經驗,讓我的研究生生活增加了許多可以回味的地方。
而現在,繞了許多研究的議題之後,我又回到了當初我最不想要從事的教會議題,對於客家教會的研究,會覺得背負了許多人情因素在裡頭,而且以當初的視野來看,我所認識的客家教會研究只有在長老教會而已,自認為有些狹隘,所以一直不願意從事客家教會的研究。
但,現在我的研究主題主要還是在教會的議題上面,原本以為就我現在所研究的客家教會是一個新鮮感十足的議題,是一個有別於長老教會的客家教會的研究,但深入瞭解之後,仍然與長老教會脫離不了關係。可是對於當初所排斥的那些感覺,卻已經不再有了,或許應該是我的研究議題與一般人所想到的客家教會的議題不太一樣,只是訪問的對象都還是以長老教會為主而已。
而且現在,訪問越來越多人之後,反而覺得我找回了越來越多親戚,越來越多早期的爸爸、媽媽的朋友,與親戚朋友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好,透過我在一一拜訪訪談對象的同時,也間接的串聯起家中長輩與其朋友的聯繫、互動,而且也使我與家人的關係越來越好,使得我在研究這樣的議題越來越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