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2期 2011/05/01出刊/ 半月刊

 

 

再次˙造訪客台

【文/謝晨馨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記得,大四那年第一次參訪客家電視台,那時覺得好新鮮,我們很幸運的剛好碰上「客家新樂園」的錄影,因此觀摩了錄影現場;去年暑假到公視參與「小記者營隊活動」,帶著一群小朋友,讓我把整個公共電視和客家電視台走了一遍,透過小朋友的營隊活動,我看見了新聞臺播報新聞的現場實況,也訪問了不少記者與製作人;今年初因為參與了「客家希望工程」又有機會再次參訪客家電視台,但客家電視台搬家了,搬往更上面一棟,樣貌也有些改變。這次,因為客家媒體課程,再次的造訪客台。雖然已來過許多次,但每次的內容介紹也不盡相同,對我來說,都是得到資訊和學習的地方,且從幾次的參訪下來,我觀察到客家電視台不論在行銷宣傳、電視內容和客台內部的佈置都不斷在改進,對於傳承客家文化與語言的推廣更是不留餘力,我覺得未來客家電視台的肩負的使命,不但重要也維護客家族群媒體近用權的權益,身為年輕的客家子弟,應該好好為客家盡一份心力。

  這次是由客家電視台行銷企劃部組長潘玉玲老師,帶著我們一同參訪客台,上次「客家希望工程」也是由潘老師帶領我們。我覺得潘老師的解說不但仔細且生動,我們所提出的問題,她都非常樂於回答,讓我們對客台了解更加明白。首先,我們從B棟大廳開始進行參訪,大廳旁側有一個“夢幻劇場”,讓我最感興趣。利用鏡子反射讓影像投入,用電視製作的原理製作,讓人彷彿走入不同空間和時空,而這項製作需要考慮到演員的位置和空間,是相當不容易的工程。接著,開始要參訪客台內部各個部門。首先來到地下室的道具間,這裡有各式各樣的「道具」,說真的這裡無奇不有!凡舉桌子、樹木、小吃攤的櫃檯…等。甚至連馬桶都有,用保麗龍製作的水泥磚塊、大型木板,好多好多道具都整齊的放置到推車上。潘老師說:「這裡是大家共用的道具室,戲劇拍後道具會繼續留下,只要重新漆上油漆,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不會浪費資源。」專用運送道具的大電梯,在我第一次參訪客家電視台的時候,就被巨型電梯的氣勢嚇到,它可容量四噸的重量,運送大型的道具都要靠它的幫忙。在走訪道具間,可見許多大大小小的道具,成堆放置在各處角落,讓我體驗到工作人員的運送道具的辛勞,電視台也將道具重複再利用的環保精神,值得讚許。最令人緊張的和不能有疏失的就屬於電視台「心臟地帶─主控室」,這裡監控全部公廣電視的節目。潘老師細心的解說LIVE直播與預錄在主控室的差別,LIVE節目通常是通過副控室,直接傳達到主控室,再由公視的衛星傳達到赤道上方的衛星,再傳到各家電視台;但若是預錄的節目,就必須透過層層關卡,從攝影棚到副控室、存檔,因應現在全面「數位化」和「無帶化」的科技,「無帶化」更是每家電視台現在的趨勢。將檔案存入,在進入剪接過程,審查才能入庫。如果要播製時,也需要審查帶子讓它預跑一次,確定無誤後才可以播放。聽完後,我覺得應該每家電視台不管在前製、錄影、後製的製作到最後節目播放出來都是個艱辛的過程,只是我們大多人從未想像,只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享受著節目帶給我們的娛樂。客台的資金運作下,已經很努力要做好節目了,我們更應該支持客台的節目。以我自己來說,我最喜歡客家電視台的戲劇,從花樹下的約定、十里桂花香、漂流子、源…等。我都有收看,最近的雲頂天很藍,也是不錯的一部戲劇,我很期待客家電視台的戲劇,也認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若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看到客家,是一件很棒的事。頂樓的衛星天線,這裡是最耀眼的地方,除了可以觀看到美麗的風景,最重要的是它的意義,若沒有接收器,那麼很多節目也就無法收看。

  前往客家電視台A棟,上了樓後眼前看到的是充滿客家意象的佈置,老舊式的櫃子消失,客家傳統活動慶典照片也不見了,換上的是大花布和桐花,色彩鮮明亮麗的圖像,辦公室也變得比較寬敞,獎項放在迎面而來可清楚看見的地方,此時我們也剛好看見上次與我們上課的李儒林老師,他一貫幽默風趣的方式與我們大家打招呼。潘老師也在此一一介紹客家電視台得的獎座,大方讓大家拍照。每年在眾多的電視台競爭下,客家電視台能夠脫穎而出,受到大家的注視,代表是一種肯定,而我也很開心的拿著曾經從多數製作人手中拿過的獎盃合照,分享這份驕傲。當潘老師介紹到「客家堂號」這一整面牆,紛紛吸引大家的眼光,迫不急待想要尋找自己的堂號。其實客家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堂號,每個姓氏不同。我記得今年一月份來的時候,還沒有這樣的佈置,而這樣的創意我覺得很有趣也可以增進來參訪客家電視台的群眾,認識一下自己的姓氏的遷徙、發展的紀錄。最後一站是由一位老師,用短短的15分鐘帶我們簡單認識公民化記者和社會報導新聞。新聞往往是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因為主播和記者加上了自我解讀或是為了吸引話題、收視率往往誇張化。身為觀眾的我們,不應該一昧的選擇相信,自我的價值評斷和審視新聞的真實性,才是重要的。

  這 次參訪客家電視台,感覺跟以往有些不同。客家電視台的遷移讓許多地方都改變了,而每次也因為參訪的導覽人員不同,內容上也會有小小差異。大四那次來的時候,還有看到客籍歌手謝宇威呢!這次,在潘玉玲老師的帶領講解下,讓大家又上了新的一課,雖然在時間不多的情況下,卻仍然讓我們了解客台運作。再一次地走訪客家電視台後,我看見對於喜愛客家的人,在這裡為了發揚客家,而有了使命感,不管是音樂、戲劇…等。我喜歡客家,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透過電視台或是不同種方式,來發揚客家文化。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