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132期 2011/05/01出刊/ 半月刊

 

 

從大戲到歌舞劇 一窺客戲曲發展史

【文╱轉載自客家電視台】

 

  以往說到舞台上的客家戲劇,大家會想到的應該只有客家大戲,演的也多是講忠孝節義等的歷史故事,近年來客家舞台戲劇越來越多元,4年前第一部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問世,去年更有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客家表演藝術,客家100系列專題報導,傳媒影視篇最後一集,要帶大家跨越時空,看客家戲曲這100年的發展。
 
   帥氣地騎著重機進場,接著又是精采的猛男秀。場景一換,男人打赤膊挑扁擔,女人戴著斗笠忙採茶,就連夥房都被搬上舞台,是什麼讓現代與傳統客家,邂逅在錯置的時空和場景中,2007年在國家劇院上演的「福春嫁女」,不僅是史上首部客家歌舞劇,更讓大家看到客家戲劇原來還能這樣做。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的「福春嫁女」,融合現代和傳統客家元素,並將音樂、舞蹈、戲劇客家化,激盪出客家表演藝術的新火花。

  「福春嫁女」編劇 林建華:「所以一開始就有設定說,可能要做雙生雙旦,是做一個貼近客家,半都市的客家,現代青年人的生活,現代青年人的愛情 婚姻。」
  
   96.10.08學者 葉日松:「現代方式有歌、舞,尤其和文學、聲光、美學,綜合的作品,雖然表現客家精神,但是還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生命力。」

  時光拉回到過去,以傳統三腳採茶戲為基礎的客家大戲,相當受歡迎,之後隨著6、70年代,電視、電影和廣播普及民間戲曲的生存空間,面臨極大挑戰,但相較於客家戲,歌仔戲卻仍能在民間戲曲界保有一席之地,有部分客家戲曲,就在這股潮流中,逐漸被「歌仔化」。

  說到「客家戲曲」,許多人馬上想到客家大戲或採茶戲,不過這幾年客家戲曲不停轉變,近年來客家歌舞劇的濫觴就是「福春嫁女」,但當時演出場次有限,民眾能共襄盛舉的機會不多。

  因此2010年客委會與民間劇團合作,打造出另一項首創,就是適合家長帶著小孩,共同欣賞的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

  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編劇 小野:「這樣的第一次,我就把它做成非常現代、摩登的,做完這個希望這個東西可以到處表演,讓大家看到客家文化,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的東西。」

  九歌兒童劇團團長 朱曙明:「不管怎麼做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延續性,如果你今天只是放煙火,就是短時間之內,集中人力、物力、金錢、時間,瞬間燃燒殆盡的話,我覺得這只是放煙火,絢爛一時,可是留不下任何東西。」

  另外一齣歌舞劇「四月望雨」,同樣也是藉由音樂和舞蹈,帶領大家重回3、40年代,客籍音樂大師鄧雨賢的生長環境,劇中還原當時的文化背景,相互穿插使用,客語、河洛語、華語、日語,成功吸引各族群觀眾前來欣賞,甚至可說每場都座無虛席。

  回顧這百年來,客家表演藝術的轉變,傳統大戲固然讓許多長輩感動,但藝術形式卻不能就此停滯,必須注入新的藝術活水,才能跨出族群、跨越世代,吸引更多人親近客家文化,不要讓新客家戲曲成為僅綻放一次就隨即幻滅的閃耀火花。

 

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

 

▲BACK

贊助單位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劉振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鄭曉峰老師、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劉振榮院長
◆ 編輯助理 / 黃曉君
◆ 編 輯 群/ 古佳惠、呂欣芸、李孟娟、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淑鈴、彭賢明、賴亞華、鍾皓如(依姓氏筆畫排序)
◆ 網頁設計 / 吳少辰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